第九十二章 声东击西(下)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清秋醉!
燕云易许久没说话,弗一开口就语出惊人。
“这绝不可能。”
第一个表示否定的不是别人,反而是燕云殊。
他接着说道:“万安城眼下的守备是曲明,以他的资历和能力,不可能出现大批北境人入城却后知后觉的情形。”
燕云易道:“恰恰因为是曲明,我才会有这样的判断。”
他这话说得并不算透彻,局外人如沈亦清之流,只能听得云里雾里。但是燕云殊却非常清楚为什么燕云易会说出这样的话。
曲明其人是资历深厚的老将军,无论从个人的实力还是麾下兵力而言,都是中上乘。只是因为燕云骑的实力过于异军突起,才会使得曲明这一支军队近年来显得有些沉寂,但是他本人却绝非尸位素餐之人。
燕云易这么说,是基于这几年来对于阳山之役的反复推敲分析。他怀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出在曲明所负责的那一支分路上。
他从未放弃过收集当年这场惨败的蛛丝马迹,也极为迫切地想要知道父亲燕滨的排兵布阵本没有任何疏漏,怎会被围困至此。
许多当年参与阳山之役的人都不在了,所以拼凑出现场实情的难度越来越高。燕云易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指向是因为曲明的轻敌冒进,才会不仅错失先机,更致使原本精密部署的防守策略不仅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反倒被人一举击破。
燕云殊沉默了良久。虽然燕云易的这番推测自己十分了解,但是毫无凭据的前提下,就算他个人认可,也只是一种没有实质性意义的假设。
何况,单凭这样的理由就质疑曲明的能力,实乃兵家大忌;舍近求远,为此推翻通盘的部署,将赌注押在万安城,的确不是上策。
燕云易道:“不必细究。你们还是按照之前的计划行事,我与萧念率三千精兵驰援万安即可。”
萧念并未出声,表示对于燕云易的安排没有异议。
这是他们罕见地达成共识的时刻,沈亦清虽然不知道这里面个中原委,却极其清楚他们这么做多多少少是出于对自己结论的信任。
这也是第一次,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姜乾道:“这次我依次去了北境的各个部落,结果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虽然我没有探明他们的具体行踪动向,但是我所路过的每一个部落,都只看到老年男子与妇孺之人,极少见到青壮年男子。”
拓跋轩神情凝重道:“这么说,不仅仅是东胡、戎狄、羌部三族,而是联合北境的全部部落。”
他望向萧念之时,只见萧念的神情也有些肃穆,却并不意外。
这与他原本最坏的打算如出一辙,也是自己为何会费尽心思,亲力亲为地与大梁联手的唯一原因。
唇亡齿寒。倘若这次北境能够成功夺得忻州的控制权,就等于在中原的心脏位置插下一根尖锐的芒刺。自此不仅是南唐与大梁会被威胁,地处边塞的北凉更会再无安枕之日。
萧念的父王萧垣可谓是一代霸主,终其一生为北凉开疆扩土,保全国民的丰衣足食,居功至伟。他曾做出过准确的预判,在其身后三十年内,南唐不足惧;十年内,大梁不足惧。但是唯独北境,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不防。
按照萧垣的推测,除非有人提前想到利用北境,并且不惜耗费的人力物力,成功联合各个终日互相抢夺与战斗的原始部落,否则难成气候。
即便萧念早有准备,但还是难免有些惊讶。
能够说服北境这么多部族,绝非一日之功,这件事情背后的主谋,心机城府之深重与萧念相比,绝不会有分毫逊色。
可不同之处在于,萧念行为处事虽不按常理,但是实际上却秉持法理约束,这是自萧垣御下的北凉重法严明的延续。
那些经过特殊培训的北境人不仅无视他人性命,甚至将自己视为随时可以被牺牲的工具,无论是孙家堆起的尸山,还是极乐楼的那些黑衣人,都证实了这一点。这说明背后的操控者,没有任何底线与原则,并且清楚该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这样的对手才是最可怕。
燕云易道:“万安与淄邑,分别可以容纳多少人?”
燕云殊立刻回应道:“城中的百姓而言,万安为三万六千余人,淄邑少一些,是两万八千余人。”
这两个平平无奇的数目,听在沈亦清的耳中却显得格外敏感。
她有些并不寻常的预感,却不敢贸然确认,只是急忙问道:“万安和淄邑的物资供给都从哪里来,是自给自足还是朝廷调配?”
原以为燕云易会刻意回避,没成想他却第一个回复道:“这两个算是忻州的附属城郭,因此就近都在忻州统一采买。”
沈亦清见他神情坦荡,心知眼下是共克时艰的关键时候,不应该被其他任何原因影响,反倒因此放下心来。她专心问道:“用的是朝廷的钱银?”
燕云殊点点头道:“不错。有什么问题吗?”
沈亦清没有回答,自顾自地赶忙冲到之前堆积的账本前面,凭着记忆翻找着忻州所有粮铺的账本。
宋致眼疾手快,又是博闻强识的好记性,当时就反应过来沈亦清神色异常的原因。见她再重点查看粮铺账簿,自己就对应着翻查起粮仓出货验收单,将其中由忻州运送到“万安”和“淄邑”的那些抽起。
沈亦清的余光瞥见他的举动,来不及细说,急忙补充了一句:“记得保留过去一年的记录,以作对比,不然没有参考意义。”
宋致应声道:“是。”
不过一炷香的时间,二人配合默契,已然将对应的记录都抽样出来以供比对。
沈亦清道:“世子熟悉军中庶务,一定清楚一个兵卒一个月的平均正常饭量是多少。”
燕云殊直言道:“这些在军中都有明确的标准,是两百五十升,约合两石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