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第2/2页)
当杨霖宣布放了清军俘虏的决定时,本来瑟瑟发抖听了很多关于李家军杀俘流言的清军俘虏们都惊呆了。他们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真……真的放我们走?”一个俘虏颤抖着问道。
try{ggauto();} catch(ex){}
杨霖大声说道:“赶紧滚蛋,免得我改了主意!”
这些清兵俘虏如梦初醒,一个个惊喜不已,对着杨霖纷纷磕头谢恩。
“多谢将军不杀之恩!”
“谢谢,谢谢!”
杨霖不耐烦地挥挥手:“快走,快走!”
清兵俘虏们急忙离开了望江城,向着东流城逃去。
不过望江知县龚久善和游击毛先顺却没有离开。杨霖看着他们,疑惑地问道:“你们为何不走?”
龚久善苦着脸说道:“将军,我们是官,平时享受富贵,如今城池沦陷,就算逃回去也会被清廷抓捕问罪的。”
毛先顺接着说道:“将军,我们愿意留下,帮助您安定民心,恢复秩序。只求能将功赎罪。”
杨霖思索片刻,说道:“好吧,那你们可要真心做事,若有二心,绝不轻饶!”
两人连忙点头称是。
在杨霖和众人的努力下,望江城的秩序很快重新恢复,民心安定下来。
在望江城休整了一日之后,杨霖留下少部分兵力镇守望江城,自己亲自带着主力去攻打他这次作为先锋的最后一个目标:东流城。
东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1500年前,南朝梁、陈时期曾设置和城县,历经变迁,五代南唐时升为东流县。其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处于滨江要地,虽为弹丸小城,却是南方的襟喉、江汉的门户,是往来吴楚的必经之道,自古以来大小兵事无数。
古时东流县治原本没有城墙,明神宗万历元年,知县陈春相动员民众筑城。城墙临江而建,东西约一里,南北一里多,周长736丈有余,高1.4丈,垣下广1.5丈,上广1.3丈。
全城分为水城、山城、平城三段,水城长274丈,山城长256丈,平城长210丈。城有五门,各门皆有谯楼,东曰“迎春”、南曰“丽山”、西南曰“通津”、西曰“菊江”、北曰“瞻极”。
东晋陶渊明任彭泽令时,曾来此采菊,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游历此地,为陶渊明立传。此外,唐颜真卿,宋陆游、范仲淹、朱熹、辛弃疾、梅尧臣、黄庭坚、杨万里,元揭奚斯,明孔贞运、郑三俊、于谦等也都曾到访过东流,留下了大量诗作。
杨霖带着大军来到东流城下,望着这座历史名城,心中感慨万千。他对手下将领说道:“如此一座文化瑰宝之城,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是最好的结果。”
将领们纷纷点头称是。
杨霖派人包围了东流五座城门,然后派出使者进城劝降。使者进入城中,见到了东流知县施昕。
使者说道:“施大人,如今局势明朗,我李家军兵强马壮,仁义之名远扬。我们不想这东流城毁于战火,百姓受苦。还望施大人能弃暗投明,趁早归降。”
施昕看着城下的李家军兵强马壮,军容森严,江面上的李家军战舰高大威猛,早就心生惧意。再听那些从望江城逃回来的俘虏说了李家军仁义善待俘虏的消息后,没有犹豫太久就说道:“我施昕也不想这东流城历经千年的建筑等瑰宝毁于战火,只是不知归降之后,城中百姓和我等官员的命运如何?”
使者回道:“施大人放心,我李家军向来仁义,只要真心归降,定保大家平安无事。”
施昕沉思片刻,说道:“也罢,我愿归降。”
就这样,东流城兵不血刃地落入了一团的手中。
至此,第六军第一团这次作为大军前锋扫荡安庆外围的所有任务顺利完成,甚至顺利地超过了他的想象。
杨霖一边派人探查安庆城的情况,一边派人通报后方的主力。
作为这次进攻安庆城的总指挥,第二军军长杨鹏举在得道第六军军长展雄飞转呈来的战报之后,大喜过望。
他对手下说道:“这第一团真是勇猛善战,表现出色,当予以重奖!”
手下将领附和道:“是啊,军长,他们此次行动迅速,战术得当,为后续部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杨鹏举说道:“传我命令,让展雄飞下令第一团继续驻守东流城,若是清军想要夺回东流城就坚决打退。”
而此时第二军的第一批赶赴前线的部队已经乘船出发了,已经抵达了九江城。
后续部队也在陆续等待登船,前往前线。
这次动用了两个军六万余人的部队,所以水师的运力有点跟不上了,只能分批运输。
就在李家军紧锣密鼓前往前线的时候,镇守安庆城的安徽巡抚苏启旺得知了望江城和东流城相继落入了李家军手中,大为光火。
他在府中大发雷霆:“废物!都是一群废物!两座城就这么轻易地丢了,你们是干什么吃的!”
手下将领们都低头不语,不敢吭声。
苏启旺怒喝道:“陈实,你带一万兵马,给我把东流城夺回来!”
陈实连忙应道:“大人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
虽然陈实内心之中是万分不想去执行这趟任务的,但是军令如山,却又只能硬着头皮带着士气低落的一万绿营兵前往东流城。
清军一出城,一支在安庆城附近侦查的前线斥候就发现了他们的动向,立刻向在东流城的杨霖传回了消息。
杨霖得知清军想要夺回东流城之后,召集手下各位营长前来议事。
“我们之前不想东流这样一座历史名城毁于战火,所以劝降了清军。可是如今安庆城的清军又要李夺回东流城。我对击败这支清军充满信心,只是不愿意让东流城受到战火损伤。所以这一战,我决定要在半途袭击清兵,让他们无法抵达东流城。你们有什么想法?”
杨霖说完,目光看向下面的一个个营长。
众人都思索起来,突然一营长开口道:“团长,既然要在半路伏击敌人,那我建议在黄石矶一带设伏。”
黄石矶是一座位于长江边上的小山,位于东流城东北方向,因为石色呈紫黄色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