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会试阅卷 (第2/2页)
在确定名次的这个环节里,同考官、副考官和主考官都拥有一样的权力,每人轮流传阅三百份试卷,认为答得好的,就在卷子上画一个圈,不好的就打叉。传阅结束后,根据每份卷子上的圈叉数量判定名次,圈多叉少的排前,圈少叉多的排后,有争议的再额外进行讨论。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被某一个阅卷官放弃,不代表这份卷子就答得不好。为了避免漏掉有才之士,朝廷规定每份答卷至少要由两位同考官判阅过,只要有一个人觉得好,就能被推荐给副考官,进入下一轮筛选。
三百录取的答卷确定后,主考官和副考官还要随机对黜落的答卷进行抽阅,检查有没有被漏掉的优秀卷子。如果有,经过商议讨论后,可以随时加到录取名单里。
从阅卷流程可以看出,朝廷已经在尽力保证考试的公平性了,但受考试方式和时代技术所限,阅卷官的主观意愿影响很大,不可能保证百分百的公平公正。
顾云霁担任的是同考官,看似权力最小,却可以第一时间直接接触考生的试卷,是最容易滋生科举舞弊的环节。考生的答卷都是由专人重新誊录过,且糊掉名封的,看不出考生的个人信息,但舞弊的手段层出不穷。
有的考生在考试前便买通了阅卷的同考官,约定在答卷时使用特定的字眼,同考官依据字眼找出他的卷子,并推荐给副考官,以此增加被录取的概率。
不过这也要考生自己有一定的实力,毕竟若实在答得太差,即便同考官极力推荐,副考官也是不会录取的。所以为了保证自己被录取,有的考生索性“一步到位”,直接贿赂拥有最终决定权的主考官。
比如本朝初立之时,某年科举会试,几个和主考官同乡的士子到他家里拜访,想要他通融通融,给予同乡后生一点“指导”。然而主考官闻言勃然大怒,一边大骂“丕休哉”,一边拂袖而去。
有几个士子以为碰了钉子,十分泄气,不再提起此事。而个别聪明的却听出他话里有话,在之后的会试答题时使用了“丕休哉”这个词。最终的结果是,写了“丕休哉”的考生都被录取了。
后来为了避免类似的舞弊行为再发生,朝廷规定阅卷之时,各阅卷官之间不能交头接耳。尤其主考官和副考官只能看下级推荐上来的试卷,不能直接查阅考生的试卷,还派了飞鱼卫全程旁观,对阅卷官们的行为进行监督。
顾云霁没想太多,只管勤勤恳恳地判卷子、推荐卷子,做到平心持正,尽量减少自己的主观偏好产生的影响。
七日后,卷子全部判阅完毕,同考官率先离开,主考官和副考官留下拆糊名封,校对考生信息,拟好最终的录取名单。然而见到拟好的名单之后,众考官却不敢将其呈给景丰帝。
将名单翻来覆去看了几遍,时任礼部尚书的主考官蔡志川喉头滚动,眸中惶然不敢信:“这录取的三百贡士里……北方士子怎么这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