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概要34 (第1/1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命运三国龙套觅封侯之定鼎中原篇!
这就是历史上首次对“三不朽”的记载,后世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孔子第31世孙。)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这算是学术界对“三不朽”的引申解释,不过后世对“三不朽”最简单通俗的解释就是,“立德”是指道德操守而言,“立功”乃指事业功绩,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着书立说,传于后世。
然而皇帝这种“职业”,操控人心、平衡各方势力的权术方是关键,要说“立德”的话,根本就是不可行的,看看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以致国力衰败此例子就知道了。
而“立言”的话就更不可取了,皇帝日理万机、协调阴阳,又如何有充足时间钻研学问、着书立说以流传于世呢,最多就是像明成祖朱棣命人编纂《永乐大典》、清高宗乾隆皇帝命人编纂《四库全书》那样,打一个擦边球而已,但是世人尽知,此两本巨着并非皇帝所写,所以也难以称为“言不朽”了。
所以众多有为之君,欲想达至长生不老的“不朽”,就只能从“立功”一事着手,只要建立足以光耀后世的功业,自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看看秦始皇嬴政和西楚霸王项羽便知道,秦始皇的秦朝由于崇尚法家,儒家一直没露头的机会,政治上一直被法家压制,于是后世儒家得势,便将诸般黑水往秦始皇身上泼。
就像“焚书坑儒”,明明是“焚书”在前,而且只是由于秦朝刚刚建立,有许多六国故旧蠢蠢欲动向恢复旧制,想使得秦始皇对他们进行分封,但是秦始皇坚决不行分封制,而是厉行郡县制,丞相李斯明白到秦始皇的想法,就提出建议,将六国史书尽皆焚毁,独留秦国史书,还要天下所有人将家中藏书全部缴交给官府,不愿意缴交的书籍则全部烧毁,罢禁私学,只能由官方教授知识。
秦始皇同意了丞相李斯的提议,并在全国推行,秦始皇此举其实是“书同文车同轨”的后续,想将天下人的思想都全部统一起来,可惜此事非一朝一夕可成,民间私藏各种书籍不在少数,加上秦朝历二世而亡,故此事亦以破产告终。
这便是秦始皇“焚书”的实情,其实也与后世许多朝代的做法差不多了,不外乎是官方收缴各类书籍加以编修,再让有资格教学的人或团体传授,起码也比清朝大兴“文字狱”要和善得多吧。
而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此事,使得秦朝官方藏书十分丰富,诗、书、百家着作数不胜数,可惜后来项羽进入咸阳之后,焚烧秦朝宫殿,就像《阿房宫赋》里面说的一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把火不但烧毁了秦朝宫室,还将各种典籍焚烧干净,还好之前萧何随刘邦攻入咸阳的时候,曾经搬出过不少典籍书册,才有了汉朝皇室藏书馆——石渠阁的馆藏,所以按理来说,做下“焚书”这种恶事的并非是秦始皇嬴政,而是西楚霸王项羽。
至于“坑儒”,其实严格来说并不是坑杀儒家之人,乃是坑杀炼丹方士而已,因为这些方士欺骗秦始皇,说可以炼制出长生不老之药,其实是欲借炼丹之事宣扬自己的思想,主要就是扩大《道经》(此《道经》不是《道德经》,而是一本失传的书籍,现在只有《古文尚书·大禹谟》中留下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个字,还有《荀子·解蔽篇》记载“《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证明当年曾有一本《道经》的存在。)的影响,结果最后方士没有炼制出仙药,有两名方士逃跑了,还一路传播秦始皇的坏话,所以秦始皇就将咸阳城内四百六十余名术士坑杀了。
总的来说,“焚书坑儒”其实是两件事,而且“坑儒”这个表述也不正确,应该是坑方士,这事在那个时代来说并不是十分重大的是,太史公司马迁也只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并无“坑儒”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