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季汉楚歌 > 第141章 阿亮荐小鸟,龙凤齐聚首:啥?曹阿瞒要送女?

第141章 阿亮荐小鸟,龙凤齐聚首:啥?曹阿瞒要送女?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季汉楚歌!

襄阳,南城。

清幽小筑,人潮如涌。

老少士子,翘首而望。

“凤雏先生怎么还没来?我都等半个时辰了。”

“南州士之冠冕,岂是说见就能见的?再等半个时辰我也愿意,你不想等你可以先走。”

“无耻!你是想等我走了,你就顶了我的名次去请凤雏先生品评你那庸碌的才学吗?”

“我庸碌?襄阳廖红,说我有济世之才!”

“廖红?你说的是那个只会耍嘴皮子剽窃他人品评语录还卖课的?”

“还真有人信啊!听说廖红品评人,还得收费,收费越高,品评越仔细。”

“你这消息落后了,廖红现在都不会轻易品评人了,都是让他的门生品评,只有给三匹帛才会亲自品评。”

“三匹?抢钱吧!傻子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别拿廖红这下三滥跟凤雏先生比!”

“别吵了,凤雏先生来了!”

“......”

众人屏住呼吸,目光纷纷看向小筑中走来的儒者。

儒者身披青衫,衣襟随风轻轻摆动,宛如不染尘埃的翩翩隐者。

深邃的双眸,仿佛能洞悉世间一切虚妄。

如炬的目光,透露出非凡的指挥和决断。

细观其面容,俊朗中不失温和。

唇角的笑意,深沉又不失亲和。

发冠虽然简单素雅,却恰好衬托出其内在的高贵气质。

一缕阳光洒在脸上,那本就脱尘的儒雅更显温润如玉。

儒者美至,雅气晔晔。

正是跟水镜先生司马徽“共语自昼至夜”,被誉为“南州士之冠冕”的庞统庞士元。

“襄阳邓勇,见过凤雏先生!”

最前的一个士子,拘谨的上前向庞统行礼,然后开始自我介绍。

包括不限于姓名、年龄、师承、有何擅长、是否出仕等等,不能超过庞统身旁漏刻计时的时间。

这是庞统点评的规矩。

漏刻结束,邓勇自我介绍还没说完,满脸通红、忐忑不安的看着庞统。

邓勇心中已经生出了绝望之色。

表现这么不好,肯定不会有好评价,自今日起,我邓勇也要成“庸才”了。

庞统唇角带笑,依旧深沉不失亲和:“才学就如同陶罐中的清水,陶罐越是不稳,这清水就越容易摇晃,越摇晃这声音就越大。”

“你的才学虽然尚可,但急于在我面前表现,反让心境变得不稳,以至于今日表现不如你平日半分。”

“我点评人,不以一时表现论高低。”

“若你今后能潜心修心,戒骄戒躁,纵是比不上惊才绝艳之辈,亦可为一县之才。”

庞统温润如风的点评,让邓勇由优转喜。

我邓勇若戒骄戒躁,竟也是一县之才!

对,没错!

我只是今日表现不佳,不是没有才学!

“拜谢先生!”

邓勇向庞统再行一礼,洋溢自信而去,跟来时的拘谨判若两人。

人群中。

诸葛亮微微含笑。

方才庞统对邓勇的评价,其实超过了邓勇实际的才能。

庞统是故意在培养邓勇的名声,勉励邓勇的志向。

这也是庞统点评人的风格。

用庞统的话来讲就是:如今天下大乱,遵循礼义廉耻的人越来越少,善人变少恶人变多。

想要改变世风,就要多去宣传好的,少去宣传恶的,否则这善人就会越来越少。

虽然被点评的士子言过其誉,但只要有一半的士子能因此去勉励自己,去恶扬善,也能多出一半的士子去改善世风。

庞统点评了四十余人,直到黄昏,众士子这才散去。

被点评的士子,无不欢喜,只觉庞统每言都说到了心坎上。

我们不是没才能也不是没天赋,只是在某方面还有不足需要戒骄戒躁谦逊改正,只要改了,未来可期!

“士元兄这张嘴,留在襄阳点评士子,真是屈才了。”熟悉的声音传入庞统耳中。

庞统讶然回头:“是书佐郎回来了!你在豫州高举镇南将军大旗,引万人高呼清君侧、诛曹贼,威风盖世,令统羡慕啊。”

诸葛亮轻叹:“可惜士元兄不在,否则亮与士元兄同举大旗,此刻已经在许县对酌了。”

庞统大笑:“书佐郎这张嘴,可比统更加能言会夸。”

邀诸葛亮入内而坐。

庞统取出珍藏的酒坛:“许县对酌,统是没这个本事的。可在襄阳对酌,统是有好酒的。”

酒香扑鼻。

诸葛亮小酌一口,道:“士元这酒虽然香醇,但比不上亮在豫州饮的武陵桃源酒。”

庞统讶然:“书佐郎这又是自哪里听来的野闻?”

诸葛亮面有回味:“据说这武陵郡有一处桃花源,桃花源内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老少怡然自乐。”

“村人自称其先祖为了躲避秦末乱世,率妻子邑人隐居,与世隔绝,不知有汉。”

“这武陵桃源酒,就是出自桃花源中,长期饮用,可以延年益寿。”

庞统更感奇怪:“统世居荆州,未曾听闻武陵有桃花源。莫不是酿酒的人故意扬名?”

诸葛亮拊掌:“这酿酒的人倒是跟士元兄颇为相似啊。一者评酒,一者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庞统大笑:“书佐郎,你是什么人,统清楚;统是什么人,你清楚。”

“你这刚回来就匆匆寻我,又以言语试探,定是心中憋了坏心思。”

“统最不怕的就是你憋坏,有什么坏心思,尽管道来。”

诸葛亮捂着胸口,取出刘标的《赠书佐郎书》:“亮今日来,是有好字分享。不曾想士元兄竟如此看我,令亮心塞啊。”

“统倒要看看,是什么字能让书佐郎这般看重。”庞统看破不说破,拾起《赠书佐郎书》,拆开丝绳。

只是这一看,庞统的神色瞬间变了:“好字,好文,可惜!”

诸葛亮不再捂着胸口,改为正襟危坐:“既是好字,又是好文,何言可惜?”

庞统放下《赠书佐郎书》:“可惜的是,如此好字好文,竟不赠统这南州士之冠冕,反赠你这书佐郎。”

诸葛亮又取出一帛书:“士元兄既有此意,不如应了镇南将军的征辟,走一趟徐州如何?”

庞统愣了愣,又拾起帛书一观,拍案而起:“好你个诸葛亮,你自己不想去徐州,竟想让统为你劳心劳力。”

诸葛亮笑容满面:“士元兄何出此言?”

“亮是见士元兄对这武陵桃源酒和这《赠书佐郎书》都感兴趣,这才向镇南将军举荐了士元兄。”

“士元兄有所不知,这酒和书,都是出自徐州牧之子、彭城农都尉刘标刘孟临之手。”

“此去徐州,既有州府出资又能得偿所愿,何乐而不为呢?”

庞统嘁了一声:“徐州战乱之地,有何可乐?统与你既是至亲又是好友,你何故害统?”

诸葛亮端起酒樽,轻轻摇晃:“士元兄时常自称能论王霸之馀策,览倚仗之要害,常叹荆州无用武之地。”

“徐州虽然是战乱之地,但也是用武之地。士元兄若去了,岂不是如鱼得水?”

“唉,可惜亮的一番苦心,竟被士元兄误以为是有加害之意。”

庞统轻哼一声坐下:“书佐郎,你跟统都是一个池子里的金鳞,这池子是浑水还是清水,你我都清楚。”

“想让统去徐州,就别藏着掖着了。”

诸葛亮放下酒樽,不再跟庞统隐瞒:“亮已跟徐州牧之子,对月结义,认其为兄。”

“结义?”庞统惊讶:“这徐州牧之子,竟能令你如此对待?”

结义认兄可不是小事。

在某种意义上,义兄弟比亲兄弟更为亲密。

亲兄弟会分家,也会分事二主。

义兄弟是合家,是要以兄为主。

诸葛亮敛容:“救命之恩、知遇之义,亮有幸能与孟临兄长结义。”

庞统也收敛了神态:“既如此,你为何不留在徐州?”

try{ggauto();} catch(ex){}

诸葛亮正色:“如今诸豪割据,智士应当择主立功名。”

“孟临兄长有大志在心,以农术为本,立民心,积五谷,聚刘吕两家猛将为己用,已经具备了割据一方的基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