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上瘾严歌苓 (第1/1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半生一锅汤!
一发现严歌苓,我就对她严重上瘾了。其实很久以前读过《少女小渔》,但对作者没有留意。直到2011年,开始大量阅读她的小说,才相见恨晚。在此之前,我以为自己找不出更喜欢的作家了,我所喜欢的一批作家,基本上已经读完了。
读她的小说,舒服。和读张爱玲、白先勇、沈从文、汪曾祺等人的小说,感觉相似。这也是我读小说的唯一理由。不舒服何必读?她的语言平实流畅,阅读不会遇到任何障碍,情节又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她基本上都是在第三者立场描述,即使有些小说里有她的存在,也只是穿针引线,绝不喧宾夺主。这样,读者才能被故事所左右,而不是感觉被作者左右。任何一个读者,无论聪明还是愚钝,都不情愿被一个现实的人左右。被故事中的人物左右,那没关系。
这一点其实很不容易,尤其对于女作家。女人都自恋,又反感别人自恋。所以女人读女人,更容易挑剔。很多着名的女作家,成名作都很好看,也都是纯客观的小说;一旦成名,写作就陷入以“我”为主角的套路上去了。王安忆如此,池莉如此,张抗抗也是如此。王小波写过一篇书评,评论张抗抗的《赤彤丹朱》,先扬后抑,提出一些批评,大意是他不太喜欢视角为的作品。有次我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放下了,因为我和王小波观点相同。心里想,等到没书可看的时候再说吧。因为当时,手边刚借了几本严歌苓。
但也有一些特例,完全以自己为主角,依然写得很好,不会引读者反感。最好的,莫过于萧红的《呼兰河传》。这篇小说以作者为主角,但非常成功,我自己读了至少三五遍。原因大概有三,一是,萧红的写作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有一种铺天盖地又不动声色的悲悯情怀做底子;二是,她只写她见到的,听到的,经历的,而不加评论,其中的悲剧意味要作者自己去体味;三是,文中的萧红还只是一个年幼的孩子,而非喋喋不休的中年女人。有以上几点,再加上萧红的才华,这篇小说得以成为名作。
严歌苓也有一本描写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的文集,《波西米亚楼》。没有炫耀,没有说教,只有实事求是的生活和写作。从中可以看到一个真正作家的严谨和牺牲。也可以看到,她的丰富而不乏痛苦的人生经历,在她的小说中留下的烙印。所以,对一个作家而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是写作的大敌。
有一次,在学校图书馆,发现严歌苓的新书《床畔》。不禁大喜,毫不犹豫收入囊中。这样的新书,在自治区图书馆至少得半年之后才轮得到我。一分钟也不想耽搁,在校车上看了一路——后果很严重,晕车了,午餐吐了个干净。到家后,继续看,直到看完。否则,晚上别想睡觉。
真是感动。英雄、崇高、信仰,这样的字眼儿,离我们多久了,多远了?学生时代,学过小英雄雨来、***、***、***等,也曾热血澎湃,渴望有一天成为英雄,并且坚信,只要有机会,一定会成为英雄。现在,就算机会摆在面前,我,还有很多人,大概都会退避三舍吧?这不是个培养英雄的社会,很多英雄下场不美,后事寂寞。且不要说英雄了,就算做件好事,也要三思而后行,以免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呢。所以,我们古老的国度崇尚这样一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读了这本书,我相信,世界上还是有英雄的。不然,这个世界就没有希望了。
严歌苓是生活赐予我的一个惊喜。因她,可以看到更丰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