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谈判?求和!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乾隆现在真的是气得不行。
这朱道桦太可恶了。
哪怕他真的想要劫掠江南诸府。
那也不能就这么弄到全天下都知道啊。
这下人家会怎么评价他爱新觉罗.弘历?
暴君?
无道昏君?
我十全老人的面子还要不要了。
可恶。
太可恶了!!
乾隆气的内伤都要憋出来了。
看的周围的重臣又是担心,心里还隐约有些期待。
其实乾隆留在扬州没有立刻退兵。
其实也是有点因为面子上的事。
刚刚打了败仗,然后直接灰溜溜的走了。
面子是彻底保不住了。
换句话说。
现在的清军上下,都缺少一个下台阶。
嗯...如果乾隆皇帝被气死了。
这下台阶不就有了吗?
皇帝驾崩,大军无奈北退。
听着多么顺耳。
而且乾隆打了这么大的一个败仗。
肯定是有责任的,回到京城还不得要想办法提升自己的威望,怕是要有几个重臣背黑锅了。
但如果他现在被气死了,那有可能背黑锅的那几个重臣可不就成为顾命大臣了,还能更进一步么。
只可惜。
乾隆看起来身体还挺不错。
虽然很愤怒,但看起来还没有到被气死的地步。
现在是公元1791年,历史上的乾隆还能再活蹦乱跳个九年呢....
看来这大清朝的皇帝还没到大限将至的地步。
所以现在清朝的重臣们就只能想办法尽可能的降低战败的影响了。
首先劫掠肯定是不能去劫掠了。
第一是面子问题,要是朱明没把这事嚷嚷到全天下都知道,那做了也就做了,但是现在大清朝做起这些劫掠之事,那天下士子都要心向大明了。
大清朝虽是以八旗为本。
但如果没有汉人士大夫的支持,他们也不可能安稳的统治汉地一百余年。
第二就是里子问题了。
五万八旗,如果有机会能从明军的刀口下救回来。
大清朝是绝对会心动的。
这大清朝的国族就是八旗。
这大清朝要是哪天真的混不下去要回满洲老家。
没有足够多的八旗人口是绝对守不住的。
而且这大清朝的皇帝要当得稳,也要得到八旗上下的支持。
另外更加让乾隆愤怒,或者说是恐惧的是....
明军如果直接从海河口登陆。
别说切断漕运。
连直扑京师都是有可能的....
虽然说理智上乾隆认为现在朱道桦直接扑击京师的可能性并不太大,因为从朱道桦的行事风格来看,他不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
京师城高池深,又有几十万八旗,守城的兵力是绝对够的。
而且京师距离漠南、满洲都相当近。
朱道桦若是大军进攻不利,有被大清调集关外八旗、蒙古各部骑兵南下包围的后果。
在江南这里乾隆最多只能支撑几万骑兵。
但是在京师这个地方,他可以调集十几万骑兵南下。
但是和明军交战过了这么几番。
乾隆现在也觉得不能用常理去推断朱道桦和他麾下的明军了。
万一人家就这么做了,而且又出现点什么新武器,真的把京师占了,然后大清朝就没得混了。
所以这一点乾隆也不能赌。
手里捏着几万八旗的性命,又有漕运被切断的危险。
乾隆现在也就是只能捏着鼻子缩在扬州城,不敢轻举妄动。爱阅app阅读完整内容
就在乾隆在大发雷霆的时候。
一个让全场的大清朝君臣倒吸一口凉气的消息从北方快马加鞭传来。
海河口附近发现明军船舰。
数十艘明军炮舰出现在了渤海湾!
这个消息乾隆、和珅、福康安、和琳、海兰察、阿桂等人都目瞪口呆,甚至都有点不知所措。
如果说之前的朱道桦的威胁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那么现在当明军的炮舰真的出现在了渤海湾之后。
他们顿时就不由得头皮发麻。
要知道。
他们的家眷、财富,可都是在京城之内的。
甚至若是京师被围,那在中原各地会发生什么可就很难预料了。
在清军在南方大败而归,北方京城被包围的情况下。
中原、淮南等地的汉人士绅是否还会忠诚于大清朝可就难说了。
“皇上....此事非同小可,若是漕运断绝,京城内百万众可就无粮供应了...”福康安在一旁低声说道。
“朱道桦会攻京城吗?”乾隆缓缓的坐回了座位上,脸色稍变,但终究把心中惶恐压了下去。
“未必,但是....大清赌不起了。”福康安道,“赣北一败,包衣军几乎全部覆灭,除少数逃回到江宁的之外,其余要不阵亡,要不被俘。陕甘绿营也是如此,现在能够拿出来战的大军只剩八旗了...”
“只剩下八旗了,八旗可不能拿去拼啊。”乾隆呢喃道。
“皇上,微臣认为,逆明之所以要大张旗鼓,张贴布告,威胁大清,目的...只是为了让皇上与之谈判!”
就在此时,刘墉出列,跪在地上弓着身子说道。
“谈判?这是逼我求和吧!”
乾隆冷哼一声。
“谈判也好,求和也好,至少说明一件事....现在逆明暂时不想打了。他们一口气吃下了太多的地盘,想要好好的消化消化,整顿一番。”
“等整顿好了,就是大军北上,定鼎中原的时候了吧。”乾隆脸色变得更加难看了起来。
“皇上,这自古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前明之时,李自成在进北京之前,那可是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然得了京城不过月余就朽得不像话了,可谓是兵将不思战,尽享安乐窝。”刘墉稍微直起身子说道。
“你是说,朱道桦得到江南后,也会被这柔弱的江南磨灭了英雄气?”乾隆问道。
“未必会如此,微臣也不敢保证。不过这终究是个机会。”刘墉抬起头,壮着胆子看向了乾隆,“这会给大清时间,重整旗鼓!”
大清确实是需要重整旗鼓了。
众臣看向乾隆。
乾隆站了起来,扭头背向众臣,盯着身后墙壁上的富春山居图。
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幅画。
上面已被他盖上了六十多个私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