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雇佣外国人 (第2/2页)
try{ggauto();} catch(ex){}
伊朗在这场欧洲革命中只能当个吃瓜群众,或者趁此机会在莱茵兰地区抄底。伊朗的经济还没有达到欧洲这样的高标准,暂时不用担心国内会有这样的运动。
不过这个时候,各国和伊朗的进出口有不同的提升。大多来自进口机械和出口地毯农产品,毕竟本国民众还是需要大量的粮食的。
第一人伊朗驻普鲁士大使此时在莱茵兰收购破产工厂的机器,还有招募工人,因为经济危机,他们的薪资是很便宜的。
“我们在汉堡已经招收了100多人,而在鲁尔区有了300多人。主要集中在钢铁工业、机械制造、化工、煤炭开采等大型工业。还有一些是食品、纺织这样的轻工业。”
因为汉堡交通便利,所以大使将普鲁士人才引进的指挥地放在这里,而他就是在这负责对各地区的招收工作进行指导。
“对教育和科研人才的引进还不够,需要加大力度,尤其是教授高级工程师这一类高级人才。听说曼彻斯特已经招募到500多人,我们也快完成任务吧。”
这次大量引进人才也是伊朗政府推动的政策,也许老师不会心动,但那些失业的技术工人可会心动,为了生活,他们什么都会做。
他们也可以移民到海外,但经济危机来的太快,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失业了,加上维持日常生活,买船票的钱都没有。这就让伊朗占个便宜,至于这些人在伊朗生活习不习惯,那就看他们的适应能力了。
而地方政府见状也不阻拦,这样能减少点暴动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反正这条路给他们了,要是不愿意也没法了。
当然了,不只是曼彻斯特,伊朗还将手伸向了苏格兰。广撒网是好的,而且英国招募750人的额度马上就满了,大使突发奇想,拿50个名额给爱尔兰,看看能有些什么?
爱尔兰的都柏林是当地人口的稠密地区之一,这里的经济也比较发达,但因为1847年的经济危机,大量工厂都倒闭了。而听说有去外国的工作机会,不少工人都打算试试,毕竟活着最重要。
这里的名额也很快满了,虽然要去的国家吓退了不少人,但融入当地社会和融入天堂之间他们还是选择了前者。
“帕特里克,你也要去波斯啊,听说那里没有教堂,你这个虔诚的上帝子民受得了吗?”
“这个我知道,但比起这个,我想还是活下去更重要。”
帕特里克实际上更怕对方戳穿自己,因为他将自己包装成农业专家而蒙混过关。但他不知道到了伊朗该怎么办,人生地不熟的,如果自己死了,他的家人怎么在当地活下去?
但对方看样子也没有戳穿自己,可能是觉得他可怜吧,自己的家人都在大饥荒中死了,就剩下他和他的妻子了。这样也好,只要能挺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历史就在这里改变了一下,这个移民家庭本来要移民到美国,然后他们的后代会越来越大,并问鼎白宫。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死亡诅咒伴随着家族每一个人,不知道到了伊朗,这个诅咒还会不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