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兵分南北线,再见大散关2 (第2/2页)
是以,贾诩此言一出,赵旻虽暗暗颔首,表面上却摇摇头道。
“文和先生,此恐不妥也。”
荀攸笑着作揖道:“主公,愚以为文和兄所言极是。
一者,征西将军部曲皆为凉州本地人,熟知凉州天时、地理;
二者,征西将军本与韩文约有私怨,征西将军部曲与主将同仇敌忾,或可收奇效也;
三者,孙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故而,我卫府中军若作为奇兵,或可一举而定战局也。”
【作者题外话】:董卓麾下的关中军(其实初上洛时称“凉州军”更准确),内部也确实存在派系高低。
董氏姻亲>凉州同乡>幽州旧部>并州系
注意:对董卓老贼的部曲的分析,不涉及并州系,并州系以吕布、张辽为首,素与凉州系不睦,甚至是势成水火。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这与曹魏政权内部的位阶高低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曹老板内部无非是:
曹氏宗室>夏侯氏、丁氏姻亲>老乡>先归顺者>后归顺者>河北人
董卓在世,虽放纵不仁,尚能矫情自饰,与公卿虚与委蛇。
卓死,牛辅又败;
李傕、郭汜等下级军官一夜乍富,凶形毕露。
其众遂自相彪炳,加官进爵,乃至窃据天位。
昔日的军前小校,一跃而成车骑将军、司隶校尉;
最终出现“合为六府”的可笑景象。
无论是《魏书六》还是《后汉书董卓传》,当中但凡涉及“关中军阀”的下落,基本都是“三族皆灭、无复遗类”。
在驱逐并州系、幽州系之后,凉州系内部就开始相互残杀,如同炼蛊一般。
首发&:塔>-读小说
当然,关中军的残杀火并,没炼出哪怕一条蛊王;
他们把关中地界彻底摧毁,化作厉鬼横行的炼狱焦土。
导致长安、三辅、东至弘农、南至武关,彻底成为“妖穴魔窟”。
法正、孟达等关中士人,便于此时背井离乡,逃难各方。
看《魏略勇侠传》可知,李郭治下的关中,已经出现了成规模的“啖人贼”;
数十人集体行动,用绳索穿刺良民手掌,牵去烹食。读之触目惊心。
兴平中,三辅乱,(鲍)出与老母兄弟五人家居本县,以饥饿,留其母守舍,相将行采蓬实。
初等到家,而“啖人贼”数十人已略其母,以绳贯其手掌,驱去。--《魏略勇侠传》
《三国志》所述“二年间、人相啖食略尽”可谓不虚言。
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魏书六董卓传》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关中流民,皆在此时逃亡荆州及汉中、巴蜀。
董卓狼戾贼忍,尚知克己内敛,表面尊崇公卿。
其人治下虽然混乱,尚未出现成规模的“食人魔”。
到了李、郭时代,昔日肥沃的关中大地,彻底化作无间地狱。
为祸一方的关中将校,死走逃亡,宗族夷灭,可谓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这便是关中在兴平之乱时的惨景,也是导致关中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原因。
再简单介绍一下,董卓老贼的继承人,也就是曹操的变化。
曹操僭越不臣,久蓄帝王之志,此乃史家定论。陈寿还借孙权之口,戏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
(孙)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吴书周瑜传》
建安年间(196-220)的曹操可谓处心积虑,反复在称帝边缘试探。他不仅僭号称王,还“乘金车、驾六马、冕十二旒、出警入跸”,礼制待遇与皇帝完全齐平。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天子命(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魏)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魏书武帝纪》
因此,有称帝之心的曹操,最终没有踏出称帝的最后一步,便显得尤为反常。
如果说曹操没有篡汉的想法,那无疑是不可置信的;因为如果他安于伊尹、霍光之位,便没有必要做出诸多僭越之举,为自己徒增骂名。
从曹**亡同年(220),曹丕便废汉自立的历史发展来看,汉魏嬗代的计划可谓蓄谋已久。
其实,曹操之所以如此,与大义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董卓之死,李郭之乱,对曹操的触动太大!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也不是非善即恶。
每一个人都隐藏着多面性格,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可能做出完全相异的举动。
曹操,显然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曹操壮年时自称“性不信天命”,老年时却表示“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这从侧面反映出其野心的膨胀。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让县自明书》
(魏)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
刘协虽然是傀儡之君,但并不甘于傀儡之位。
从可见史料来看,他曾多次尝试反抗曹操,只不过均以失败告终。
刘协首次反抗曹操,事在建安二年(197),即迁都许县(196)的翌年。
是年(197)曹操入宫觐见,献帝援引旧制,令虎贲卫士将曹操“交戟叉颈”,以作威慑。
旧制,三公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初,(曹)公将讨张绣,入觐天子,时始复此制。公自此不复朝见。--《魏晋世语》
建安四年(199),刘协又利用董承、刘备、种辑等人,策划了“衣带诏”行动,导致曹操丢失徐州,险些改变官渡之战的走势。
(曹)公将自东征(刘)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魏书武帝纪》
建安十九年(214),伏皇后家族由于阴谋反曹,惨遭夷灭。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建安二十三年(218)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本书中陈留太守)、司直韦晃在许县叛乱。
至于魏讽之乱…
那是曹操担心曹丕镇不住场子为杀而杀,此事根本就是莫须有,后来朱元璋就学会了这一招。
李善长死得真冤枉!
建安末年的数起叛乱行动,均以“中兴汉室”为口号,叛军甚至打算挟持汉帝“南奔关羽”。
(金祎)睹汉祚将移,谓可季兴,乃喟然发愤,遂与耿纪、韦晃、吉本、本子(吉)邈、邈弟(吉)穆等结谋。--《三辅决录注》
时关羽强盛,京兆金祎等谋挟天子以攻魏,南引关羽为援。--《资治通鉴汉纪》
按建安二十三年(218)的吉本之乱中,刘协与叛军同在许县;
可知他对叛乱计划必然知情,甚至可能是主谋之一。
就刘协的不安份程度来看,曹操有无数次机会可以将其废黜甚至杀害;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后来司马师废黜曹芳、司马昭弑杀曹髦便是如此。
但最终曹操依然隐忍未发,只是将汉帝软禁。
凭曹操的实力,废帝轻而易举;
但废立的恶果,却是曹操所不愿承担的。
昔日董卓亦曾擅行废立(189),因此成为汉廷公敌。
即使董卓后来“擢拔群士,平**人”,拼命向公卿士大夫示好,他还是被视作天下大贼。
(董)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后汉书董卓传》
因此,曹操如果敢于废黜汉帝,就会坐实“汉贼”的身份。
这对曹操而言是巨大损失,对刘备、孙权而言则喜闻乐见。
在此背景下,刘协虽然不安分,但只要刘协还是皇帝(哪怕是傀儡皇帝),那曹操便是大汉丞相,师出有名;
塔读@
刘协一旦下台,曹操便会沦为篡汉奸贼,千夫所指。
到了那个时候,即使曹操重新拥立一个刘氏傀儡,也无法洗刷身上的骂名。
昔日董卓废黜少帝之后(189),也照例拥立献帝。
但他依然被视作巨贼,甚至连累献帝的法统受损。
比如关东诸侯便骂辱献帝“无血脉之属,安可复信”。
(袁)绍复与(袁)术书曰:“前与韩文节(韩馥字文节)共建永世之道,欲海内见再兴之主(指拥立刘虞)。今西(指长安)名有幼君(指刘协),无血脉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董)卓,安可复信!”--韦曜《吴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有董卓的反面案例在前,曹操即使再反感、再痛恨刘协,也不敢将其废黜,以避免授人话柄。
本书中的赵旻,又何尝不是如此?
袁绍那个狡猾无比的老狐狸,鼓动赵旻废立…确实没安好心。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话说回来,苟哥如今,还怎么可能废刘协?
抽空码了一章,下午还要继续赶工作,明日尽可能恢复两更,今日…
云某晚上2点再睡,先把明天两更的稿子赶一赶。
是故,诸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