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零六章 塞外闻鹤唳,中原驰铁骑6

第一百零六章 塞外闻鹤唳,中原驰铁骑6 (第2/2页)

但赵旻的长项在于,其人糅合赵氏发力方式,以及孙氏借力打力、出招变招极快的心法。

这点可弥补赵旻膂力弱于超一流猛将的劣势。

所以,赵旻和徐晃这仅次于超一流猛将的二人切磋,同样精彩纷呈。

甚至不知不觉中,颜良和赵云二人都罢手停战,饶有兴致地旁观这场切磋。

【作者题外话】:饺子的起源,如今众说纷纭,其中一个说法,是汉末南阳涅阳张机张仲景所发明。

赵旻迫不及待地量产面粉,主要目的确实是想提振士气,次要目的当然是为了伏梦。

他那几个妻妾,不过是沾了伏梦的光罢了。

赵云所说的杂胡习气,前文曾多次提及:贪婪、见利忘义、不遵礼法。

所以,在赵云看来,夏侯渊和杨修就是千里送人头去了。

这事儿不怪赵云,因此此时夏侯渊率步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名气尚未传开。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士气的作用…云某不该以满清为例,那个扯淡的朝代,已经烂到了骨子里。

说来讽刺至极。

我们华夏神州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以及“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精神内核,居然被鬼子用在了明治维新之上。

鬼子对心学的研究和传承…比我们这些后世子孙还要高明!

反观我泱泱神州,却无一人真正将其传承至大成!

惜哉!痛哉!

下一章咱们简单讲讲三国兵器。

这一章,咱们讲讲舌尖上的汉末。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两汉至魏晋时代,随着新食材的传入,以及烹饪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饮食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对当时及后世均有不俗的影响。

塔读^小说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本文主要就“吃喝”一事的逸闻趣事,漫谈汉末三国时代的饮食习俗。

希望能为诸君带来些许乐趣。

魏文帝孝子丕有言: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

虽然此话本意是对“由庶转贵”、“礼仪熏陶”的感慨,但也侧面反映出了“吃、穿”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咱们先从粮食说起。

三国处在汉末魏晋之交,其主食品类,与两汉相似。基本还是以五谷(稻黍稷麦菽)为核心,另有青稞等作物。

五谷当中,稻即大米;黍即黄米;稷一说为禾、一说为粟(小米);麦即小麦;菽则是大豆。

“稻”本专指黏米,不黏之米称作“粳”。

“粱”是稷的优良品种。“黄梁”则是粱中的上品。所谓“膏粱子弟”即指如是。

“麦”特指小麦,大麦称作“麰”。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早期的五谷,一作“麻黍稷麦菽”,有麻无稻。大约与先秦时代、稻谷在黄河流域种植较少有关。

到了三国时代,稻得到广泛种植,彻底取代麻的地位。

魏文帝孝子丕出巡,闻到新城稻的香气,感叹“上风吹之、五里闻香”。

江表惟长沙名有好米,何得比新城粳稻邪?上风吹之,五里闻香。--《与朝臣论粳稻书》

由于粟(小米)的种植范围广,不易腐烂,便于保存,因此特别得到人们的喜爱。

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生活上,粟都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与今日“稻、麦分治南北”的情况大为不同。

三国时代因为军事活动频繁,很难吃得到现煮的新鲜食物,因此将谷物磨碎或晒干,通过脱水延长保质期。

这类应急食品被称作“糗”或者“糒”。

糗即炒熟的谷物粉末,冲泡成糊状食用;糒即如今日的干饭。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我们革命先烈们的干粮,便是三国时的“糗”。

可见先辈们何等不易。

曹操妻妾众多,死前遗命其居于邺县铜雀台,每日供以干肉(脯)与干饭(糒)。

吾婕妤妓人,皆着铜爵台(即铜雀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魏武遗令》

再来看劳动阶层的主食。

乱世中的五谷,不过是理想环境下的食物,是权贵门阀的“特供食品”。看书喇

普通百姓与基层军人,很难享受得到。

三国百年战乱(184-280),群雄割据,丁口锐减,十不存一。

以至西晋初年,户口数量萎缩到东汉鼎盛时的四分之一。

注意:西晋太康元年人口1600万,而东汉鼎盛时人口5000至6000万(其中不包含被士族豪强瞒报的人口)。

塔读^小说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如此恶劣的外部环境下,人们根本不可能吃得上“放心粮”,遑论五谷。

因此便产生了诸多替代品,聊以果腹。

桑葚酸甜多汁,属瓜果类食材。

但晒干后的桑葚,亦可略作充饥之用。

袁曹争雄河朔时(196-200),均采用桑葚作为预备军粮。

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王沈《魏书》

又因为曹操的屯田成果逊于袁绍,故特别仰仗桑葚,甚至不惜为提供“桑葚干儿”的杨沛加官进爵,以作表率。

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馀人皆无粮。过新郑,(杨)沛谒见,乃皆进干(桑)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魏略》

彼时晒干的枣子与栗子,也可充当应急食品。与桑葚类似。

有记载者甚多,比如汉献帝逃荒时(195-196)便以枣、栗为粮。

塔读^小说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献帝)既至安邑,御服穿敝,唯枣栗为粮。--《后汉书皇后纪》

这些还算是常规食品,下面几种…较为重口味。

袁术在淮南(193-199)骄奢淫逸,每日躲在宫中“啖食膏粱”,士卒则嗷嗷待哺,面有菜色。

(术)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馀粱肉,而士卒冻馁。--《魏书袁术传》

最终饥饿的淮南将士,不得不自力更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关于袁术军队的主食,不同史书的记载,略有出入。

王沈《魏书》称淮南军靠“下河捉蛤蜊”为生。《太平御览》则称淮南军靠“下田捉蚂蚱”为生。

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王沈《魏书》

注:蒲蠃即河蚌、蛤蜊。

袁术在寿春,谷石百馀万,载金钱之市求籴,市无米而弃钱去。百姓饥寒,以桑椹、蝗虫为乾饭。--《太平御览》引《吴志》

塔读^小说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考虑到淮南的地形气候,恐怕“蛤蜊说”的可信度更大。

无论如何,袁术无赖到这个地步,也难怪称帝不足两年(197-199)便彻底完蛋。确实是失民心者失天下。

本章先说到此处,待讲完饮食,咱们便讲兵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