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八十八章 皆惊心,至东郡终

第一百八十八章 皆惊心,至东郡终 (第2/2页)

董昭作揖还礼:“宣高请讲!”

臧霸将3人于船上商定之计缓缓说出,董昭拍案叫绝。

赵旻霍然起身:“便如此!公仁公,我等暂歇1宿,明日卯时开拔!”

翌日卯时,大军浩浩荡荡行向正西的白马城。

曹操虽然毛病贼多,性格又多疑曹操,但不得不说,其个人魅力的确极高!

所以,咱们继续聊袁绍。

因为袁绍的魅力不在曹操之下。

上1章咱们提到了袁绍的励志,这1章便好话赖话1起讲了。

袁绍的毛病不亚于曹操。

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综合体。云某以为,有优点也有缺点,且优点缺点都极为明显,这才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非史书上那些冷冰冰、与我们极为疏离的文字。

咱们从荀谌的1番话说起,当然,引自范晔先生的《后汉书》,而非《3国志》。

因为范先生为袁绍所立的传记,篇幅达万余字,记载相对客观。浑不似3千字、满纸丑化之言的魏书。

如下:

(荀)谌曰:“君(韩馥)自料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孰与袁氏?”“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又孰与袁氏?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与袁氏?”--《后汉书袁绍传》

荀谌将袁绍的优点归纳为3,1为“宽仁容众”,2为“临危奋起”,3为“世布恩德”。

从历史的发展中,不难看出此言属实。

当然,严格说来,“世布恩德”并非袁绍的个人特质,而指汝南袁氏“累世公卿、势倾天下”的家族共性。此不为袁绍独有,袁术、袁遗、袁叙等叔伯兄弟亦具备。

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与袁氏?--《后汉书袁绍传》

即汝南袁氏累世公卿,门生子弟遍布天下。

由于东汉的奠基者(刘秀)崛起于南阳,因此南阳、汝南等地便取代关中,成为新的门阀大本营。乃至刘秀未死,储君刘阳(汉明帝)便有“田宅逾制,可问与不可问”的感慨。

(光武)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刘阳)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汝南袁氏自袁安起,4代出了5位3公级别的人物,至于为卿、为将者更是多不胜数。被时人称作“诸袁事汉,4世5公”。

注:5公即司徒袁安、司空袁敞、太尉袁汤、司空袁逢、太傅袁隗。

(臧)洪据地瞋目曰:“诸袁事汉,4世5公,可谓受恩。”--《魏书臧洪传》

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4世5公,海内所归。”--《蜀书先主传》

此事形成的原因,便是云某先前介绍过的“2重君主观”。

在科举制出现以前,举主与受举人的关系,比后世的“师徒关系”羁绊要强固得多。甚至不乏为举主赴死者(如臧洪、田畴)。

更重要的是,“3互法”的存在,使得任官需要避籍,但作州郡吏则不需要,即所谓“官避吏不避”。

因此往往会形成“外地人做长官,本地人做幕僚”的现象,且幕僚与长官,在“隶属关系”之外,又存在“举荐与受举”的感情羁绊。最终形成了独立于朝廷的地方势力。

这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关系,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非常相似,即“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现代普遍称之为“2重君主观”或“2元君主制”。即只知有上司,不知有皇帝。

上1章云某提过,袁绍于族中本来地位卑贱,但由于其人才华、魅力、折节下交等优点,他最终从袁氏子弟,甚至包括嫡子之中脱颖而出,并得以享受“袁氏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的好处。

这也从侧面佐证了袁绍“化逆为顺”的权谋手段。

再说“宽仁容众”,关于这1点,云某必须骂袁绍!

因为,这个天杀的容的是士族豪强胡作非为,4意欺压剥削老百姓!

从袁绍的早年履历中,可以看到与其交结者,或是海内名士(何颙、许攸、5孚),或是地方门阀(荀彧、荀谌),要不干脆就是东都洛阳的贵游子弟(曹操、张邈)。

(袁绍)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5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不应辟命。--《英雄记》

可见权门出身的袁绍,虽然颇能折节,却自视甚高。

1方面袁绍懂得矫情自饰,虽然个人生活无比奢侈,却摆出1副廉洁朴素的样子,避免名士许邵的非议。

袁绍公族好名,为濮阳长,弃官来还,有副车从骑,将入郡界,绍乃叹曰:“吾之舆服,岂可使许子将(即许邵)见之乎?”--《汝南先贤传》

另1方面袁绍内心骄矜自许,虽然与曹操交游,却鄙称其为“鹰犬之才、赘阉遗丑”(见《为袁绍檄豫州》)。

曹操作为太尉之子,尚被如此对待,普通百姓在袁绍眼中会是什么地位,也便不言而喻。

实际就袁绍的统治来看,冀州的百姓过得相当糟糕。史书记载的“袁绍在冀州宽仁得众”,说的主要是当地豪强的拥戴,而不是普通百姓的拥护。

他麾下那些丑事,不再列举,咱们看看他的龟儿子!

袁谭在青州纵横不法,指使自己的狗腿子抢钱抢粮,还4处抓壮丁,乃至“猎捕百姓如猎鸟兽”。

(袁谭)令草窃市井而外虏掠田野。别使两将募兵下县,有赂者见免,无者见取,贫弱者多,乃至于窜伏丘野之中,放兵捕索,如猎鸟兽。--《9州春秋》

推而论之,高干(袁绍外甥)在并州,袁熙在幽州,恐怕其作为比袁谭也好不了多少。

田余庆在《袁曹之争与世家大族》1文中,认为袁绍是东汉政治的延续,即代表豪强门阀的利益诉求。

这个见解极为精洽。

这也是袁绍让云某深恶痛绝的1点!

最后,说“临危奋起”。

这话就是说,袁绍在绝境时,会产生超人的力量。这1点实际是袁绍最大的优势,也是常被读者忽略的地方。

袁绍有1个特殊属性。即外部压力小时,其行为会显得平庸甚至荒唐;随着压力增大,其思路便逐渐清晰明朗;在生死关头,则会神明附体,雄壮豪迈。

1言蔽之,外部压力越弱,袁绍的能力便越弱;外部压力越强,袁绍的能力便越强。到了生死关头,袁绍则会产生超人的意志与才华,因此经常能够逆境翻盘。

先谈谈袁绍在顺境的谜之行为。

初平元年(190)关东军阀讨董时,诸将日夜置酒高会。彼时的袁绍,不过1介渤海太守,且已经引军进屯河内(司隶校尉部),丧失了根据。

袁绍身为盟主,不思进取,在董卓西逃时也不派军追击,反而跟着诸将1起饮酒作乐,最后“食尽众散”(见《臧洪传》),贻笑大方。

建安4年(199)刘备叛曹,杀车胄而据下邳。袁绍面对刘备的求援,遣骑兵队助战,协助刘备大破曹军先锋(王忠、刘岱)。

在大好形势之下,田丰劝袁绍出偏师袭击颍川许县(曹操老巢),袁绍却在小胜之后,滋生了怠惰情绪,居然以“儿子生病”为由,拒而不纳。最后刘备被曹操击破,袁绍错失良机。

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太祖至(小沛),击破(刘)备;备奔绍。--《魏书袁绍传》

其他蜜汁行为不再列举,可见袁绍在顺风局,经常滋生出懒惰骄傲的思想,所以干出蜜汁举动。

再谈谈袁绍在逆境的超人才华。

袁绍谋夺冀州(191)的过程,其实相当坎坷。韩馥最初并未让位,两家已经开战。袁军半途断粮,被韩馥长史耿武讥笑为“婴儿在股掌之间,立可饿毙”。

袁绍孤客穷车,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魏书袁绍传》

但在困境之下,袁绍采用逄纪计策,勾结公孙瓒,共同胁迫韩馥让位。命悬1发,成功翻盘。

界桥之战:战前,外界1致看好不可1世、雄据1州之地的…………公孙瓒!

然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公孙瓒以重骑兵为主力,“提燕、代之卒,锐不可当”。袁绍则是清1色的步兵,强弱立判。

(公孙)瓒步兵2万余人为方阵,骑为两翼,左右各5千余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英雄记》

但袁绍利用“久在西凉、晓习羌斗”的鞠义,以车阵为掩体,阻击公孙瓒的骑兵冲锋,又硬弩攒射,万箭齐发,竟成功翻盘,创造了“步兵大破重骑兵”的军事奇迹。

战斗的高光时刻,就是袁绍与8百大戟士在后方压阵,却被公孙瓒的骑兵部队包围,被迫躲在土墙之下,战场出现了局部劣势。

此时敌众我寡,左右皆惧。千钧1发时,袁绍掷盔于地,激励士气,示以必死,遂反败为胜。

(公孙)瓒部迸骑2千余匹卒至,便围(袁)绍数重,弓矢雨下。别驾从事田丰扶绍欲却入空垣,绍以兜鍪(即头盔)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英雄记》

袁绍临危不惧,慷慨赴死,气概豪迈,足见1斑。

黑山之战,嘿嘿,陈寿先生不敢写袁绍平黑山贼乱、定乌桓等事迹,但孝子丕的挚友王粲敢写。

初平4年(193)袁绍与诸将大会薄洛津,不料老巢邺县被黑山军突袭,家属悉数沦陷。

此时袁绍左右“尽皆失色”,乃至痛哭不已。唯有袁绍镇定依旧,有条不紊地组织了反击,并在陶升(投诚叛军)的协助下,成功夺回邺县。

坐上诸客有家在邺者,皆忧怖失色,或以啼泣。(袁)绍容貌不变,自若也。--《英雄记》

之后袁绍“兵讨西山”,破斩于毒、李大目、左髭丈8等黑山将领,又杀关中(即李傕、郭汜)所署冀州牧壶寿,彻底扫清后方。

诸位大大看到了吧?真实的袁绍,魅力不逊于曹操吧?

历史从来都是上位者的“权力合法性书写”,因此《魏书》中的袁绍,功绩多被掩盖;

直到南朝范晔修《后汉书》,杂糅先世诸书,才还原了袁绍的本来面貌。将“决战磐河、兵讨黑山、平定公孙”等政治功业,完整地加以记录。

《魏书袁绍传》3千余字,《后汉书袁绍传》1万余字。修史立场显而易见。

在袁绍喊出“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的时刻,霸王本色显露无疑。可谓雄壮其表,峥嵘其心。

陈寿称袁绍有威容器观,知名当时;终鹰扬河朔,领1时风骚,不为虚言。

当然,他的缺点,也非常鲜明。

这,才是真实的袁绍,1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活生生的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