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生产力提高的巨大影响 (第2/2页)
张一凡相信,由他来推动工业革命,不怕这工业革命起不来,事先就把一些东西给制定了,就能防止原本历史上羊吃人的现象减少,贫富差距不至于因此扩大太多。
英国最开始的工业革命,其实是苦了英国的普通人,只是富了那些资本家而已!
这个位面,大明朝这边提前开始了工业革命,有足够的时间来慢慢推动。并且这时候原本就是军事强国,还有军事来保证工业革命的推进。不管是人力还是资源,都可以通过开疆拓土的方式来获取。
总之,张一凡既然推动大明朝进行工业革命,那必然不可能看着资本主义在大明朝崛起,因为他们的崛起,必然是建立在剥削的基础上。
这个世界的路怎么走,张一凡有足够的样本来选择,也有足够的理论来支撑,这便是穿越者的优势。
而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重农抑商就是基本价值观。朱元璋也不例外,对于张一凡限制商人赚取利润,保护普通百姓的做法,他是很赞成的。
张一凡这边,还在继续说道:“不过也不能把他们都打死了,那就是过犹不及。他们的存在,也是有价值的。做买卖,追求利润是没错的,只是要在朝廷的掌控之中才好。”
“另外,朝廷所去做得买卖,也要有对应的制度,一是要防止不求上进,单求一个稳字,不寻求创新,只会坐享其成;二是为了防止中饱私囊,把朝廷的财物、利润转为个人的财物……”
他在说着,朱元璋和朱标在认真听着。
听到最后,看到张一凡终于说完了,朱元璋忽然露出了苦笑之色,对张一凡说道:“一凡啊,你说得这些都有道理,我也都想做、都要做。但是,这么多的事情,这么多以前从未有过的东西,真得是没人可用啊!”
原本朱元璋就缺人才,并为之头疼;如今按照张一凡的建议,那方方面面的人才,还不知道需要多少,去那里找合适的人才来用,这是他第一时间考虑到的问题。
张一凡当然知道朱元璋的困难,因此,听到他的诉苦,便笑着回答道:“父皇,儿臣只是推演将来,并且因此提出了种种可能和预防措施,这些事情不可能马上发生的,朝廷还有的是时间,可以提前为此一件件事情地准备起来。”
眼前这两个人,是大明的开国皇帝和第二代皇帝。在他们两代皇帝执政的时期,如果能把刚才所说这些都形成制度执行下去,那就已经是不错的了。
这些事情,可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实现的事情!
听到他这话,朱元璋还是头疼道:“我当然知道不是现在就得做这些事情,但是,能做这些事情的人才,我也是想不出来,将来就可能会有这种前所未有之变局,怕是就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能有啊!”
张一凡一听,毫不犹豫地说道:“没有就培养啊!只是科举就能当官,这种官确实不适合以后当官的要求,但是,可以改啊。比如说,以后的进士,必须要在国子监或者新设立的学堂专门学习怎么当新新式下的官,等他们学出来了不就可以了?”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补充说道:“这个有点类似职业技术培训,事实上,当官也是一种职业不是?学堂里再教这些人怎么选拔人才,管理地方、朝廷企业等等,只要这么做了,也不用三年考一次,每年都考,那朝廷不就是有源源不断地可以当官的人才有了?”
“嗯?”朱元璋一听,顿时有点意外,陷入了沉思。
科举考试,那是从隋唐开始的,历朝历代以来,就是那么个模式。
朱元璋因为开了科举不满意,停掉,重新筹备,准备再开科举,可以说,此时的他,对于科举事情的方方面面,那是相当熟悉、了解,也有这个权力改变科举的模式。
之前的时候,他就决定往科举里面加入张一凡的新学。他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做这个事情简单。
如今,因为可以预计将来局势的巨大变化,又涉及到了他可能又要改动科举制度,这就让他不得不好好想想了!
事实上,一旦蒸汽机出现,大明的社会生态就必然会有变化。
套用后世的话来说,那就是生产力的发展,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如果是原本那套四书五经的科举方式来选拔做官方式,那是绝对不可能适合这种生产关系变化的。
朱元璋对此,当然也明白,想了一会之后,非常无奈地对张一凡说道:“可是一凡啊,就你那新学,都还没有教书先生能教的,我虽然下旨,社学中必须有新学,可他们自学又能学到哪里去?三年一次的科考,我都感觉勉强,又怎么可能一年一考呢?甚至他们考完都来不及回去,又得进京赶考?”
听到这话,张一凡知道这个时代的交通和政令传达还远不及后世,一张口就提出了一年一考,似乎说得过早。
因此,他想了下回答朱元璋道:“父皇,国子监不是有许多么?我在这边教学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在听。这么长时间了,有心人自学估计也能学到不少。我可以让我那五十个学生去辅导他们,至少短期内让他们明白物理和算术两块内容是没问题的。”
听到这话,朱元璋倒也没有犹豫了,当即点头道:“如此甚好,所有国子监学生都得学会,然后出任全国各县教谕,倒也可以解一时之需。”
之前的时候,他其实就已经从国子监选拔过几次人才直接拉去当官的。当初喷他藩王制度的叶伯巨就是国子生授平遥县训导。
说到这里,朱元璋又顿了顿之后说道:“科举这事儿,还得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