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 御前广告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明初:开局救了个公主!
“原来真得可以实现自动往返活塞运动啊?”
“那个冷凝装置不知道是怎么样的,真恨不得跑过去看一眼,恩师布置的这个,我已经想好几天了都不知道怎么做最好?”
“你们看那个动力传送装置,原来可以这样,我知道了!”
“……”
听着他们一個个兴高采烈地伸手指指点点,在那评论着,那些外行人一个个都摸不着头脑。
就这么一个怪东西,至于兴奋成这样么?
该不会是为了在大驸马面前刷好感,所以就不顾眼前这么丑陋的东西,硬是要编出个花来了?
就算不说外形丑吧,就这种车子,真是送人都不会有人要,马车比起这,多舒服!
午门城头上,皇子皇女们也都炸开锅了。
眼前所看到得这个,和他们预想地相差太远了。
一时之间议论起来,大有那种大姐夫会吹牛,真不靠谱的意思。
朱元璋听到了,倒是有耐心,对他们解释道:“火枪刚出来的时候,那是什么玩意?可如今经过你们大姐夫的改良,已是军中第一利器,是我朝廷军队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法宝!”
听到他说话,皇子皇女们都不说话了。
特别是听到他的这个比喻,边上站着,原本还觉得有点好笑的李文忠、邓愈等人,也是一下严肃了起来。几乎是下意识地,听到火器这个比喻之后,他们就意识到,他们小瞧这个蒸汽机了。
只听朱元璋在继续教导他的子女道:“这个蒸汽机,最主要的意义是提供了可以移动的动力。就如同你们眼前所见,架在车子上就能四处跑。不要小看了这一点,回头等你们大姐夫把这个改装到船上,你们就知道这个蒸汽机的好处了。至于陆地上,我也问过你们大姐夫……”
听着这些话,皇子皇女们果然都安静了下来,一个个的脸上,全都是好奇之色,不知道他们父皇还能说出多少他们想不到的事情。
“……伱们大姐夫说啊,这个蒸汽机还要有专门的路,才能在陆地上力拔山兮,并且能日夜兼程。以后,坐在车里,就有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一车子装几百人都没问题。”
听到这话,马皇后忍不住插嘴问道:“能装几百人的车子,这是什么车?”
说实话,有点难以想象!
这不,李文忠等人,也都看着朱元璋,想听他回答。
朱元璋听到马皇后的问话,当即笑呵呵地说道:“我看了一凡画得草图,有点类似长虫,蒸汽机就按在前头,拉着后面一节节的车厢走。他说得,回头专门为这种车子定做蒸汽机,就会有足够的动力拉起来。”
“其实吧,蒸汽机还有很多影响,一个最简单的,就是有了蒸汽机,以后打造蒸汽机的时间都能缩短,也更精良。因为蒸汽机能提供稳定,持续可靠的动力。”
说到这里,朱元璋忽然转头看向李文忠等功勋,笑着对他们说道:“一凡说,有了这个蒸汽机,还可以批量打造胸甲。如今我们大明朝的敌人,最多只是简陋的火器而已,有了胸甲,就可以很好的抵抗敌人刀枪剑戟的伤害……”
李文忠等人,对这个话题最是感兴趣,听到这话,他们有不少问题,正待追问时,却见那蒸汽机车已经开到了午门楼下,打断了城头上的对话。
就见张一凡和那两个工匠从车上跳下,两个工匠在后并排,张一凡在前面,向城头上大声奏道:“父皇,蒸汽机已经奉旨打造完成,请父皇检视!”
午门楼下,那可都是文武百官。他们站在那里,看得非常清楚。看着这个奇形怪状的蒸汽机,一个个都是面面相觑。有个别小心思的,甚至都偷偷幸灾乐祸。
就搞出了个这么玩意,还让皇帝检视,这是多大脸?估计皇帝看在女婿一向表现不错的份上,不怪罪就不错了!
说起来也是,就这么一个玩意,为什么会搞这么一个仪式?这是真不怕丢人脸面么?你驸马不要,皇帝的脸面总要的吧?
可谁知,他们正在想着呢,就听到城头上传来朱元璋带着喜悦之色的洪亮声音道:“甚好!”
一听这个声音,这些文武官员都傻眼了,这是啥情况
总不可能眼瞎了吧,就这么一个玩意,竟然还说甚好?
不过回过神来,这些文武官员一个个都露出笑意,或者点头,或者颔首,反正看他们样子,应该和皇帝一个意思。
没办法,皇帝是老大,就算他们心里不认可,也没有几个人敢和皇帝的意思对着干。
史书上倒是有几个犟头,只要认为朱元璋不对的,真能顶着干的!不过那几个人,不是已经告老还乡,就是新生代,如今还成了张一凡的五十个学生之一了。
这些文武官员自然不会知道,原本朱元璋也是觉得,没必要举行这么一个仪式,真没必要!
但是,张一凡告诉他,蒸汽机的意义会有多大,会多大地改变未来,如果朱元璋举办这么一个仪式,给予肯定的话,史书上也必然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述说朱元璋不但是开国皇帝,能打仗,能治国,更有眼光知道什么是好东西!
只是这番言词,就让朱元璋当场拍板,不就是去午门楼上放松下么,没问题,准了!
此时,朱元璋在说完之后,便接着大声宣布道:“蒸汽机乃国之重器,特设大明蒸汽机厂专门打造蒸汽机。其十分之一的股份归属皇室,用于皇室未成年子女就藩或者出嫁之费用。十分之二的股份归于户部,用于朝廷各项开支,并新设一个专利局,凡重要发明在专利局登记后皆受朝廷保护。另外十分之五的股份归于一凡,剩下的十分之二的股份,回头售卖,价高者得!”
听到这些话,至少午门楼下的文武官员就听傻眼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