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 一个陷阱 (第2/2页)
如果只是宁国公主给他说得什么房屋上用的话,就朱元璋自己来说,不值得张一凡如此花心思去做!想要养孩子的钱,他直接印了就能给。
try{ggauto();} catch(ex){}
其他人听到这些对话,也很是好奇,纷纷看着张一凡,等他回答,就看会是些什么好东西?
张一凡听了,倒也没有隐瞒,直接就回奏道:「读书人因为长久用眼,有一些人可能会看不清远处,我能帮到他;年纪大的人,会看不清近
的字,我能帮他看清楚字;军中将领,观察敌阵,离得远了看不清,我能帮他看得更远……」
听到这话,邓愈一开始还不觉得有什么,可听到后来,他顿时就惊讶地第一次打断了张一凡说话道:
他从十六岁开始就领兵反抗蒙元,算是大半辈子戎马生涯了。对于军中一切,最是热切不过。此时听说有那么一个东西,有助于将领观察敌阵的,顿时就稀奇了。
张一凡听了,转头看向他说道:
如今的大明朝,西南、西北、辽东等等,还都是蒙元控制的地方,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当然知道一个能远距离观察敌阵的东西,会有多重要。
其他两样,他都可能会不在乎,但是这个,是不能不在乎的。
于是,朱元璋在听到张一凡的回答之后,便对他说道:
顿了顿,他又补充对张一凡说道:
张一凡从穿越过来的心思,就是要舒服地种田。此时达成的协议,算是比较理想的了。因此,他便立刻回奏道:
边上的胡惟庸眼见着设好的陷阱,竟然就被避开了,虽然很想阻止,但是,朱元璋都已经有了决定,他就无能为力了。
不过这个结果,也还好,毕竟驸马自己去忙他的事情,至少短期内不会入朝为官。
一直没有说话的朱标,听到这里之后,便笑着对张一凡说道:
张一凡听了,便转头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对他点点头,然后示意汪广洋给张一凡介绍道:
张一凡听出来,这是每个品级相差一百石,给的钱是相同的。
拿地方上七品县令来说,就相当于月俸禄是8石多点,然后大明宝钞每月5贯。就目前来说,张一凡感觉,一个县令算是可以勉强养活人数不算多的一个家,但是,如果那个宝钞贬值,以后等于没有的话,那县令就有点惨了。
这个俸禄,对于掌握一个县大权的人来说,还是有些少了。甚至可以说,如果要雇幕僚的话,还得自己倒贴钱。
于是,他在汪广洋说完之后,便问道:
汪广洋听了,有点疑惑地问道。
倒是朱标听到了,便接过话题回答道:
张一凡听了,点点头道。
朱标没有回答,而是转头看向他爹。
朱元璋见了,便对张一凡说道:
一听这话,张一凡便知道,这个老丈人还是有点扣。
其实,朱元璋定下的俸禄,是改了几个版本,越改,给得俸禄越少。不过这个位面,因为受张一凡的影响,其实已经有些变化了。
张一凡听了之后,便对朱元璋奏道:
就目前的俸禄而言,朱元璋其实是有参考张一凡提供的账本,剔除了他认为不合理的支出,然后掐着那个刚好够用的钱。
不得不说,朱元璋这个老农民,是真得抠。或者说,他对官员的要求是真得高!
如果张一凡以前说这番话的话,朱元璋可能压根不会听,会认为你知道啥?
但是,如今的张一凡,那是刚从香山县施政三年回来,说话是具有权威性了。
因此,朱元璋听到他的话之后,沉吟片刻之后便问道:
张一凡听了,想也不想便回奏道:
香山县就是一个例子,张一凡刚去的时候,户籍在册的人口,才两三万而已,后来实施粮田归公分配法,清理了隐户等等,人口到了五万左右,加上俘虏的海盗,人口就又增加到七万多。
再到后来,随着张一凡理顺了香山县的政务,就开始了爆炸性的人口增长。事务的繁忙,那也是有目共睹的。
张一凡说到这里,便诚恳地说道:
说了这么多,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两点。
第一,地方官是亲民官,必须要保证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正确执行朝廷的决策。
第二,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未雨绸缪,否则肯定会出大问题。
朱元璋听着他的建议,想着香山县的情况,点点头,然后对胡惟庸等人吩咐道:
胡惟庸听了很无奈,这个驸马是真多事,只要皇帝召集他议事,每次都能整出幺蛾子来。
但是,这个活他也不可能推,这是体现他权力的象征。
于是,只好答应了下来。
张一凡这边,原本想着还提提年终奖和养老金,也就是退休工资的建议。可想着老丈人的抠门,现在如果提这个话,大概率不会被考虑。因此,他就没有提,以后有合适的机会可以说说。
他不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他的俸禄也是被裁了的。
大明开国之初的时候,定下驸马都尉和公主一样,也就是岁收粮一千五百石,钞二千贯。但是在洪武十二年正月十九日,定下驸马都尉的俸禄就只有六百石了。
当然,就算真如历史上改变了,张一凡也不会在乎。堂堂穿越人氏,岂会靠俸禄过活!
议事之后,张一凡就回去了。他决定,尽快修建柳家村的别院,离紫禁城远一点。把玻璃厂搞起来,传授科学知识,快快乐乐地种田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