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明初:开局救了个公主 > 201 是他太优秀不是因为我笨

201 是他太优秀不是因为我笨 (第2/2页)

在路上的时候,李善长已经明里暗里地提及,说香山县多么多么好,意思是替香山县,替驸马多宣传。

香山县本来就是极好的,太师这么一暗示之下,这些官员回到南京,当然有人会问起,那就是一个劲地夸了。

与此同时,不少官员得到提醒,也开始往香山县那边派人去做生意,赚钱补贴俸禄之不足,总好过贪腐被剥皮充草吧?

由李善长口中出来的那句评语:驸马真得是天纵奇才,实乃我大明开国以来治政第一能臣也!也在京师开始流传。

这么一来,把一个人给惹恼了,这个人便是胡惟庸了。

邓愈当了中宰相之后,推说对其他不擅长,就只是在涉及兵事上的奏章,才给出意见,其他不过问。

汪广洋还是和以前差不多,沉迷于酒色,政务基本上不处理。

换句话说,大部分活,都是胡惟庸在干,他给出处理结果,然后送东宫那边,再转皇帝。

经过他手处理的那些,大部分都是准奏,很少有驳回的,多少让胡惟庸有了一点安慰。

但是,如今京师这边都在传说,那驸马是大明开国第一治政能臣,那他算什么?他这个位置,是不是也要那驸马来当了?

胡惟庸对此真得很恼怒,可是他一查源头,发现这句话最先说的人,竟然还是他亲家,韩国公所说,他就郁闷了。

不得已,他也让人传播一个信息:驸马治理一个县的能力确实不错,但是要治理更大的地方,还是太年轻了!

这种话,对于没去过香山县的人,还是有一定的说服力。毕竟驸马的年龄,就在那摆着的。

对于这些,朱元璋都没有去理会。这时候,他正和太子朱标,针对张一凡的奏章在说事呢!

只听朱元璋对已经看完张一凡奏章的朱标说道:

朱标听了,感慨地点点头说道:.

他们所讨论的,就

是张一凡之前就给李善长他们提过,有关驿站费用的事情,换成后世的话,就是出差费用负担的问题。

古代的时候,出差费用,那都是地方负担的。招待的官员越多,地方负担就越重。如果是交通要道的话,每年光是驿站招待的摊派,就是老百姓不小的负担。

特别是这一次,李善长带着一大票人,在香山县待了那么久,产生的费用,张一凡用他刚来时候香山县的户籍人数进行分担,都快赶上田赋了。

张一凡还特别注明了,地方官吏,特别是那些役差办事的时候,借机捞钱,最终百姓付出的,肯定会更多。

所以,张一凡在奏章中建议,官员的出差费用,都要从源头进行控制,如此才能不扰乱地方民生。

对于官员的****元璋是非常关注的。张一凡提出这种从源头上控制的措施,他很欣赏,可是,问题又来了,各衙门哪来的钱?

理论上来说,各衙门都是没钱的。每个月,各衙门从户部这边领俸禄而已。

对此,朱标便试着给出答案道:

朱元璋听了,没好气地说道:

这种事情,要换了以前,那是绝对不会相信的。官府要有钱,那钱从哪里来?肯定是从老百姓手中来啊!

哪来的道理,官府从百姓手中搜刮的钱多了,结果百姓的钱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也跟着增加了!

有点想不通!

朱标听了,便笑着说道:

朱元璋听了,摇摇头,严肃了一点说道:

说完之后,他从御案上拿起几份奏章,示意轮值太监转给太子,然后说道:

这个事情,朱标以前是不知道的。因此,他拿过奏章之后,便立刻翻看了起来。

他在看着,朱元璋还在说着:

最早开始,是那些无田的佃户之类,还有不少原本是隐户的,涌向香山县。因此,这个事情并不突出。可这次百年一遇的风灾之后,事情就突出了。受影响的地方官府上奏,多有抱怨。只是基于要协助香山县的旨意,他们也不敢不放人。

朱元璋指着朱标手中的那些奏章说道:

朱标一边听着,一边看着。看完之后,他也沉默了一下,最后抬头看向朱元璋,表情同样严肃地说道:

说着,他不

等朱元璋问话,就主动解释道:

顿了顿,朱标想到了一个例子,便又补充说道:

说完之后,他就看着朱元璋,等他爹点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