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黄河水涝 (第1/1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大明:我教朱元璋当皇帝!
只不过李泰无论是哪个办法,李泰此时都没有明说,毕竟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开海,说不动朱元璋开海,一切都是白搭。因此面对朱元璋问询,李泰也只是给出了一个尚未去过沿海地区,对那里的情况只能说是一知半解,还要到了地方才能清楚。而朱元璋虽然失望,却也表示理解。二人又是谈论了许久,直到天色渐晚,朱元璋已经准备起身离去时,李泰突然想起来什么,下意识的问了一句道:“四爷,你今日找我来想必是有事情的吧。”经李泰这一提醒,朱元璋先是一愣,随后猛地一拍脑门。他来找李泰当然是有事的,只不过一开始被李泰拉走去了五军都督府,回来后又在开海和倭寇的问题上扯了半天。反倒是朱元璋自己的问题让他给抛之脑后了。此时被提醒想来起来后,急忙朝着李泰问道:“泰儿可懂工事?”李泰突然微微一笑,他还以为这位四爷又要给他出个什么难题,却不想竟然是工事。这几天李泰在格物居讲课,前世所学的那些理科知识,当真是想起来了不少,现在的李泰才算是明白过来,什么才叫做真正的学好物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此听闻朱元璋想问的事情并非又是什么朝政问题,而是工事,李泰心中一片轻松,言道:“四爷大可问得,我若是知道,自当是知无不言!”朱元璋闻言急忙喜道:“泰儿可懂如何治理黄河水涝?”“水涝?”李泰微微一怔,随后意识到,此时已经是深夏,正是水迅之期,而每当这个时候,黄河总是要出一些问题。纵观整个中华文明,历朝历代,其实皆都是在和黄河斗智斗勇。春秋战国时,基本采用的都是“疏通为主,围堵为辅”的策略,比如著名的“大禹治水”,大禹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沿着低洼的地势,动用大量人力开挖河道,让黄河沿着既定水道顺势进入大海。孟子就曾言:““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所谓的“道”,就是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对黄河进行治理。再到秦以后,人口急剧增长,经济也迅速发展,尤其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百姓,一旦遭遇黄河决口,损失就会非常惨重,于是,围堵的策略就登上了治理黄河的历史舞台。所谓围堵,就是指沿着黄河流经的河道两岸,修筑起坚固的堤坝。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堤坝灵活性很高,原因在于黄河历年频繁改道,这就要求堤坝的修建也要随着黄河的改道进行变化,尽管修筑繁琐,但围堵策略在当时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保障了百姓的稳定生活。而宋元时期,则是依旧延续了“疏堵结合”这一原则,也便是疏通河道,加固堤坝,不外如是。现在黄河水位正在不断上涨,眼看着就要决堤,工部所给出的解决办法,依然还是老一套,只是朱元璋却是突
发奇想,想要知道李泰是否有什么妙策,这也才有了今日这一行。“自然是加固堤坝,时刻盯紧水位,若是事不可为,第一时间疏散百姓,将损失降到最低!”李泰理所当然的给出了答案,随后狐疑的看着朱元璋,只觉得这种问题,为什么要好问他。而听见李泰这么个答案的朱元璋,眼中则是闪过一丝失望之色。他当然知道这个办法乃是治河之策,可问题是他来找李泰,不就是想要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么。因此朱元璋只得无奈的言道:“我当然知道这些,只是这黄河,年年都要治理,每年还是要决堤,徒耗人力财力,便想着泰儿你是否有什么高见!”李泰微不可查的抽了一下嘴角,他能有什么高见,后世科技那么发达了,不还是拿黄河水没有太好的办法,只是顶多不会让洪水过于泛滥,而是控制在一个可行的度以内。正想要摇头,只是突然李泰倒是还真想起来一个治理黄河的办法,想了想后,开口言道:“以某之见,这治河之策,其关键不在于黄河,而在于淮河!”“淮河?这是什么意思,黄河水涝,为何却要去治理淮河?”面对朱元璋疑问,李泰没有当时回答,而是继续言道:“应当以筑堤障河,束水攻沙,筑堰障淮,逼淮注黄,以清刷浊,沙随水去”简单几句话,却瞬间让朱元璋陷入沉思之中,显然是在思考此法是否有可行之处。所谓筑堤障河,筑堰障淮,逼淮注黄,其意思便是增筑高堰抬高淮河水位,用淮河的清水去冲刷黄河的浑水,避免泥沙淤积,保障运道。这个办法当然不是李泰所想出来的,此方法实则源自于明万历年间河督潘季驯所用的治理黄河的办法,在当时潘季驯动用大量工匠筑起了北起武家墩南至越城总长约将近三十五公里的长堰。只不过从当时来看,效果并不算太好,因潘季驯的治河方略只立足于排沙治标,而不懂拦沙治本,对黄河的治理始终局限在下游,因此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趋势。因此这兴师动众施行的措施,却只在初期见效,没有保持几年,反而让黄河泥沙在洪泽湖底不断淤积,湖床不断抬升,湖水升高,湖堤加高,使洪泽湖最终形成了一个“悬湖”,最高水位比下游地平线高出十几米。黄河没治好,反而又让洪泽湖西岸这等原本无水患侵扰之地,连年遭了水灾,而最重要的是,甚至于水患还将明朝祖陵给淹了……所以后来潘季驯的下场并不太好……而李泰此时将这个失败的治河方案给提出来,自然也是有他特殊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