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明朝登月计划 > 第二十五章 乡试阅卷

第二十五章 乡试阅卷 (第2/2页)

在其他省份的乡试中,同考官定额四名。

但四位同考官,哪里架得住南京考生五千多名的数量呀?

究其原委。

各省直,人口多寡,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有的地方更是相差好几倍。

此次,南京乡试考生多达五千九百人,是同届广东省的三倍有余。

仅此一例,大家就能理解了,南京额外充聘六位文学兼谨者,也就不足为外人道哉了。

张廷道,今年四十,他是一名正七品的应天府推官。

干了三年掌刑名、赞计典的工作,这让他感觉很是无趣,自认才高难用。

所幸,他得到了参加此次阅卷工作的机会。

只见他激动地从签筒中抽出一支签,便将对应的那包卷子带到了自己的阅卷房。

拆开封条,拿出第一份考卷。

张廷道刚一拿到手里,似乎闻到了什么气味。

于是将鼻子凑了上去,确定是一股淡淡的臭味。

难道是经手的同僚上茅房忘记洗手了?还真是荒谬。

考生哪里敢如此懈怠考卷?还不把它当亲祖宗供奉,保管?

他把可能的原因都推到了交接考卷的官吏身上了。

如是猜想,他便开始了阅卷。

将这份卷子的头七篇八股文从头到尾过了一遍。

格式嘛,还算工整。

用典,也还得当。

文风适宜,思想合纲,但词采和音律太平平无奇了。

风度嘛,则是全无。

这该如何评判是好?

头一次干这活,张廷道十分谨慎。

再三考虑之下,他拿起墨笔,在朱卷上写下“清顺可观”的四字评语。

这是一个中性词。

那么,有人就疑惑了:既然说他十分小心,那为何才看完开头七篇八股文,就给整份试卷写下评语?

其实,这也是不得已啊。实在是工作量太大了,而时间上又太紧凑了。

想想,五千多名考生,十名同考官。

他张廷道!一个人!从八月十九到二十九,这短短十天中,得完成五百多分试卷的评阅工作。

每一份试卷,他都要亲自逐字逐句地看。

不像你们正在看小说的各位,往上一滑,一目十行;单指翻篇,不留评语。

诸位的爽,他是无法感受的。

因为,这些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啊!

而且更不会一句一段,一目了然。

更别说,到最后,他还得批语,盖章,将卷子堆得整整齐齐才算完。

在时间上。

除去给主考官留一两天排定名次的空余,什么出题宴啊,取卷宴啊,出帘宴啊,等等一系列大小仪式,他们这些同考官都得参加。

明初,由于国家刚经历过战火,百姓生活艰难,大多供不起子弟去读书应试。

至今,两百多年过去,考生人数激增,而太祖皇帝当年定下的规矩早已不符合当下的形势。

既然在考试规制上,不方便大刀阔斧地更改。那么,就只好从阅卷方面想办法了。

于是,就只看前七篇八股文的成绩,依此给考生水平排序。

至于其他的两场答题,也不是说考生就可以不答了。

因为外帘官员在看阅卷子时,已经把整体上明显不行的卷子处落了。

只要在外帘过了关,基本上,内帘考官也不会去过分追究你后面两场答题的水平。

放眼大明两百多年的科举发展历程,其中,科考阅卷,一度成为了所有考官人生经历中,最为艰难的工作。

不堪重负下,第一位天才发明了这个办法。其他人一听说,觉着很不错,就开始模仿。

于是乎,就行成了现在这种风气,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习以为常了。

言归正传。

张廷道停下思索了一会,他想弄清取中试卷的大致标准。

于是,他拿着这份朱卷进走去了中堂。

“主考大人,烦请您闻一下,哦,不,请您看一下这份。”

吕调阳接了过来,这一拿到跟前,也感受到了一股臭味,皱了皱眉,但也认真看了起来。

渐渐的,只见他眉头舒展开来,露出了笑意。转而提起墨笔,在朱卷上写了个大大的“中”字。

并附上同样四个字的评语“得经传旨”,盖上自己的印签,大笑到:

“如此心性坚毅,且至情至义,至孝至廉之人,将来若为任一地,必定造福一方呐!具此者,当值得中!”

其实,尽管已经糊了名,他还是猜出来这份卷子出自谁人之手了。

当日明远楼上监临考场,他便注意到了卢飞以及他所遇到的糟心事。

虽然隔着朱卷都能闻到那味儿,但这不影响吕调阳取中卢飞的决心。

张廷道在一边恭恭敬敬地听完,也便明悟了。

原来,主考大人喜欢这种调调。

那我接下来的荐卷标准,就按着这个来吧。

所念及此,张廷道便斗志昂扬地回了自个儿的阅卷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