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林德华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明朝登月计划!
转眼来到八月初八。
下午,天气转阴,厚厚的云层将太阳遮挡住。
卢飞放下手中的书。
至此,关于科举考试所考的全部内容,他已经铭记于心。
觉得自己学得差不多了,还顺便记了一些经史集注,以便借用。
这是他一贯的作风,自我感觉良好。尽管时间倒流,依旧没能改变。
话说回来,单单记住四书五经的所有内容,就能在科举道路上一路奏凯?
卢飞不这么认为,否则那也太小瞧科举,太小瞧古代文人的智慧了。
实际上,现在的科试风气,考的是应试者对四书五经的官方解释。
何为官方解释?
例如朱子集注。
这是行文中心思想的唯一参考。
而后,科举要求考生用八股作为文字标准的形式,去阐述考题的义理理解。
这种考试风气,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基调,一直沿用到大明灭国。
作为一个现代穿越者,想要在这大明朝取得功名,也不能免俗不是?
在对四书五经,包括其注解都有了大概的理解后,卢飞也大量阅读了往年优秀的科考时文,并加以记忆。
现在,他自衬不会作诗,但也能吟了。
到时候,把脑子里的八股文断章取义,移花接木,也能作出合乎格式的文章了。
于是,趁着天气适宜,他仰天大笑出门去了。
……
穿过西安门三巷,来到西安门门外大街。
往日里还算热闹的街市,到了临考这天,变得更加拥堵不堪了。
到处都是书生打扮的文人士子和背着行李的书童。
有操着不同口音相互打招呼的;有寻人问路打探住处的;有去书铺买考具的;也有向卢飞这般闲散,三五成群,结伴游行的。
正在这大街上走着,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年少书生,走到他面前行礼问到:
“这位老兄,打扰一下,不才来自广州府新安县,特地来南京参加乡试的。来京三日,至今仍没找到合适的落脚处。我几乎走遍全城,各家客栈宿馆都已客满。请问兄台哪里有地方可以住?”
“广东人?”
尽管对方已经自报了籍贯,但卢飞还是反问了一句。
一个广东省的考生,为啥不就在广州府考乡试呢?舍近求远,千里迢迢跑到南京来不嫌麻烦么?
他心里如是想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