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第2/2页)
“礼崩乐坏,尊卑颠倒,诸侯不听从周王室,卿大夫压制诸侯,家臣背叛卿大夫。”
“在当时,你觉得要怎样才能一步步实现你的理想?”
“如果有诸侯任用我,一两年我就会把这个诸侯国治理的道德提升、国富民强;三到五年就会使这个诸侯国成为天下第一强国;不出十年,就会使这个国家达到让列国臣服的程度。如果是一个卿大夫任用我,哪怕有一块像费邑那么大的土地,让我来治理,最迟二十年,也可以发展到使列国臣服的地步——这片土地在哪里,就以这地为中心建立起像文王那样,统率天下的伟业。可惜,我一生连执政三年的机会都没有啊!”
“假设你有机会执政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你所说的这种情况出现了,你所治理的诸侯国成为列国中最强的,有力量号令天下,那你怎么对待周王室呢?是把他当作臣子对待,还是仍然奉他为天子。”
“这……”孔子迟疑了,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白袍老者没等孔子的下文,接着说:“同样的,如果你辅佐一位卿大夫,治理他的封邑,二十年,使他发展到足以号令天下。你怎么处理这个大夫与上边诸侯的关系?如果你辅佐一个家臣,拥有像费邑那么大的一块土地,二十年以后获得成功,怎么处理这位家臣与他的家主的关系?”
“这……”孔子到现在还没有想好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如果说诸侯强大了就凌驾于王室之上,卿大夫强大了就凌驾于诸侯之上,家臣强大了就凌驾于大夫之上,那显然是不符合孔子倡导的理念;如果说诸侯、大夫或家臣强大到足以号令天下,你仍然让他服在软弱无力的君主之下,那不但名实不符,也是非常别扭啊,那也是行不通的。试想,一位壮大到足以号令天下的大夫,为了所谓礼仪次序,把自己置于诸侯和王室之下,他怎么号令天下?他上头的诸侯或王室,被尊为君主,却软弱无力。借用这位原本的下属的力量,他敢号令吗?他号令,天下会听吗?号令来了,天下是尊奉这位身份低下实力在上的领主,还是尊奉没有实力却有尊位的王室或公室?
好半天,孔子还没想出好的答案,这个问题就像用自己的矛攻自己的盾一样,怎么做都不是。
“难道我一生追求的理想本身就是矛盾的?我一生都在追求名实相符、名正言顺。如果实力达到了天下第一的程度,他应该是坐在天下第一(天子)的位置上,这才叫名实相符;如果实力天下第一的人,坐在低位,没有力量的人坐在尊位,这就是名不副实,这是违背大道的。可是,如果实力强大的人,就借助实力强行挤上尊位,这又是不合礼法的——怎么这么矛盾呢?”孔子思来想去,没把这个关系理顺。
“大道是顺畅的,矛盾的一定是不符合大道!”白袍老者说。
“是的,我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是矛盾的,离大道差得很远,请先生赐教!”孔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