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2/2页)
事实证明,孔子这次的坚持是对的,阳虎在后来要除灭季氏的行动中遭到反击,被打败,先是逃亡到齐国,后又逃到宋国,最后又逃到晋国,投靠了晋国六卿之一的赵氏。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即使是孔子当时受阳虎的邀请出来做官,阳虎失败逃亡之后,他也未必就受到连累,仍然可以照常做他的官。因为在那个时代,人心比后来的时代“还古”,还有点讲究仁义,不会牵连到孔子。
阳虎逃亡后,他的另一个盟友公山不狃就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仍然在费邑作他的邑宰。
费邑作为季氏的地盘,由其家臣公山不狃管理,这个家臣先是帮助阳虎犯上,阳虎失败后,公山不狃也没有再搭理家主季桓子,他占据费邑自立,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也不知是季桓子宽宏大量不予计较,还是实力不济无法讨伐,还是智商不够没考虑到费邑只是名义上属于自己,如果代理者背叛了,费邑实际上就不属于自己了。总之,公山不狃就这样平平安安地占据了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费邑。
费邑虽然不大,但是拥有了它也算是一个小国的国君啊。公山不狃也想好好的治理自己的王国。怎么治理呢?首先要引进人才。到哪里去找好的治国之才?公山不狃想到了孔子。
要是能有孔子这样的人才,按着他所倡导的理念来治理,那费邑还不变成理想之国?主意已定,公山不狃立即行动,派使者上门邀请孔子来费邑帮助他。
按说,像公山不狃这样犯上作乱的家臣,正是孔子所不齿的。他不来找孔子,根据孔子一贯教导的礼义准则,也会主动地对他进行口伐笔诛。这样的人,竟然找上孔子的家门,被孔子大骂一顿之后回绝,满面羞愧地离开才是正常的剧情。
但是,当孔子接到公山不狃的邀请,不但没有那样过激的反应,他的心里甚至产生了想去费邑帮助治理的念头。
孔子思来想去,想了很多:当初阳虎请自己做官,自己没有去。后来阳虎是逃亡了,可是自己做官的机会也丢掉了。如果当初出来做官,只管按礼义行使职责,阳虎逃亡了,自己仍然可以继续实践治国的理想。如果能够劝说阳虎对季平子以仁慈相待,他们的矛盾不会激化,鲁国就不会发生那次变乱,到今天国家正走在礼义的大道上……唉,这样的事会不会发生呢?不知道!只知道自己当初拒绝了出仕,现在还是布衣之身,美好的治国理念还只是停留在脑海里,没有机会施行出来。而自己确实年纪越来越老了,难道今生不再有机会伸展才能,在华夏大地上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度?
现在又来了一次机会,到费邑去。尽管不太理想,但这也是一次机会啊!抓住这次机会,去费邑?
心念已动,孔子对弟子们说:“文王和武王建立了那么伟大的王业,他们的起点也不过是丰、镐这样的小地方。只要遵循天道,施行仁政,再小的地方也能发展起来。现在,费邑虽然小,也还是大有可为的。我们到费邑去吧?”
听老师这样一说,众弟子都沉默了。大家不理解夫子的心情,只是觉得去费邑帮助一个犯上的人,不符合他们一贯的理想。
子路心直口快,马上表示反对:“老师,我们不能去费邑,公山不狃犯上作乱,我们去做什么呢?难道我们没地方去了吗?”
孔子说:“他们请我们去,是想治理好费邑,只要按我们的施政措施来做事,一定不会徒然无功的。道就像种子,落在哪里的土壤中都会有结果。如果他们重用了我,我有信心以费邑为基础,兴建周文王那样的王业。”
话虽是这样说,但是孔子还是犹豫了半天没有去费邑,放弃了这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