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劫台 (第2/2页)
南荒全是泥沼水泽,在此而生的的密林里,栖息着数不尽的毒虫猛兽。
北荒极寒,冰封数万里,放眼天地间皆是削肉刮骨的风雪。
仓天纪1353年。
一个窈窕的娇小身影出现在了北荒这白色天地的东侧。
她有一双摄人心魄的桃花美眸,眉目间却又给人一种清静淡雅的感觉。
温润薄唇透出鲜艳的红色,使得清冷的面容有了几分明艳。
这位神态清雅、貌若天仙的少女,便是孙禾。
一个活了1786岁的人。
她身着一袭黑绸直裾袍,算上里衣和套在外边的素纱襌衣,拢共也就三层。
在这泼水成冰的地方,显得十分不合时宜。
任狂风肆虐,她那系着简易蝴蝶发髻的及腰青丝,只随着步足前行而摆动。
鹅毛般的雪花,被裹挟着直冲面门,又在一臂之距绕而飞过。
有的恰好落到了孙禾留下的脚印子,填充进了那从未超过鞋底厚度的浅坑。
在一个普通人看起来并无二致的地方,实际则是灵气浓度的分界处,她止住了脚步。
回首望去,是接近于无的朦胧灵气,偶有一缕明显的窜出,也很快溶于其中。
往前则是浓如晨雾的灵气,它们不断翻涌着上升,最后在极高的空中稀释殆尽。
孙禾感应了一下腰间的朔玉佩,这是个集合了便利小功能的法器,比如计时。
“没想到巡一遍灵涌地才走了22年……”
“灵涌地”是孙禾给这种灵气更为充沛的地方起的名字。
这样的地方东荒有五个,南荒有三个,西荒两个,北荒也是三个。
中域要多些,但规模很小,最大的五个加起来还不如眼前这一个灵涌地大。
取出一张天下方图,凝聚出一道光线,将这些年走的路线勾画出来。
始于中域湖阳的牛角岛,终于北荒灵涌地·三,也就是眼前所在。
“13多万里路似乎也不经走呐……害,来都来了,开始吧。”
孙禾再次迈着普通人的脚步前行,穿过中心区域,登上了最高那座无名雪山的云霄之巅。
她释放威压,驱赶方圆百里的动物,又用神念将这个范围里的植物统统移走。
等到第二天日出,孙禾才飞至空中。
手指配合着心念横平一划,无声无息间,山顶被切割分离,留下一个切面如镜的平台。
手一招,浮于半空的巨大山顶瞬间消失。
这是被收入了乾坤珠里,也就是她腕上缠绕了三圈的串珠。
随后一根巨大的“长钉子”凭空出现,悬浮于空中。
顶端的圆台厚达1禾,也就是一个孙禾的身高,约1.62米。
圆台直径为2禾,底部有1长8短的锥刺。
8根短锥八向分布于圆台底部边缘,锥底直径为半米,长14禾,轻微内弯,尖朝外。
长锥与圆台同轴,呈喇叭状的直锥,锥底直径1米,长23禾。
这是孙禾耗费多年心血制作出来的“引劫台”,设想中可消耗生机灵液来引动“启灵劫”,也就是她16岁那时第一次渡的天劫。
孙禾注入灵力将其激发,铭刻在上面的繁复纹路和铭文亮起橙色荧光,令整座引劫台看起来像一根烧红了的巨大铁钉。
很快,它缓缓转动并加速。经过几次回摆后,停稳了下来。
引劫台的橙色荧光变成了蓝色,八根外锥微张,便是定位完成的标志。
进一步激活,蓝色荧光开始闪烁。
孙禾手掌下压,巨大的引劫台随着她的动作缓缓下降,即便接触到镜面般的山体也没有停下。没有产生任何碰撞的现象,彷如两者本就是一体,重新融在了一起。
最终引劫台完美嵌入山体中,闪烁的蓝光在圆台周遭不远出现八个蓝点后平稳了下来。
再进一步激活引劫台,八个蓝点像水波一样荡开,在平台上扩散,然后消失。
周而复始两刻钟后,平台上出现了108道或赤或橙两种颜色的光柱。
同时蓝点消失,圆台也变成了红色。
孙禾取出108根合抱粗、9禾长的柱子,其中36根朔玉做成的“水晶”柱子,和72根朔金做成的“钢铁”柱子,均像引劫台那样铭刻有繁复的纹路和铭文。
手一挥,这些作为“引劫阵”阵眼的柱子,根据光柱一一对应融入山体。
完成的那一刻,光柱消失。
圆台上繁复纹路散发的荧光由红转白,并有明暗交汇,似血液般有节奏的流转。
随后72根朔金柱由近至远亮起绿光,再到36根朔玉柱由远至近亮起紫光,忽明忽暗。
台柱经过一段时间的协调,两者的节奏同步,朔金朔玉柱皆变成白色荧光。
不久后台柱荧光皆同时熄灭,整个引劫阵的布置便完成了。
过程很顺利,孙禾却没有从空中下来,而是微垂双眸,陷入了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