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雪地里的烽燧(烽火台) (第2/2页)
江顾闻言沉声:“我朝与匈奴只在关市贸易,商贾若想和燧手贸易,只会前往百里汉塞的最高权力机构侯官塞,如今却出现在这里,还踩踏防御工事…”
伯恢摸着长满胡茬下的颚,愣了下:“走私?”
“很有可能。”江顾从地坑钻出来,拍打掉粘在身上的草,挺直身子道:“自汉律禁止盐、铁出塞以来,匈奴人想得到这些战略资源,无非就两种方法,掠边、或是从走私商贾处高价购买。商人逐利,愿意为此铤而走险者,不可胜数,或许咱们今天就碰上了。”
江顾看着伯恢,语气微微一顿,又道:“走,随我上台一探究竟。”
话音落下,二人走出燧门,顶着狂风暴雪,沿着贴墙修建的土楼梯爬上五米多高的平坦台顶。
江顾定睛远眺,地平线附近,有一排大小如同蚂蚁的黑点正在缓慢移动,赫然是一支正在向北缓慢行进的车队。
“燧长,要按照塞上烽火品约举烽燔薪吗?”伯恢低头喊着,张嘴同时被风灌嘴里不少雪花。
“先别着急”江顾侧着脸说道,“如果这群人有侯官塞开具的文书,其出塞行为就是合法的,届时,你我只会背负一个误举烽火的责任。”
伯恢刚才说的塞上烽火品约,是举烽燔薪的具体要求。
事实上,与传统认知不同,烽火台传递信号实际上有两种形式:一是举烽,也就是在台顶悬挂一面颜色鲜明的大旗,大汉自然是红色;二是燔薪,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点火生烟。
根据从低到高,一到五级的警情程度,这两种信号大多数情况下会同时进行传递。
若是错误传递,要罚金一斤八两,也就是一万五千钱,燧长二十五个月的工资;若是知情不传,则会被弃市。
这两种责任,江顾哪一个都不想背。
“伯恢,为防止错误传递情报受罚,这样,你留下驻守,我去那边暗中探查一番。”
“这是否过于危险?”伯恢挠挠冰凉的后脑壳,“走私可是重罪,万一这群人心生歹意…”
江顾淡定一笑:“莫慌,即便我不幸落入敌手,只要守住烽燧,他们忌惮百里狼烟,只会想坐下谈判。”
好像是这么个理。
伯恢若有所思,不一会儿却是抬头,颇为义气地说道:“要不您守,我去吧。”
江顾摇摇头。
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他了解到伯恢是个急性子。
这不,不到一刻钟的工夫,想举烽燔薪好几次了。
真要是伯恢去,根据这厮的性格,一旦暴露,绝对是骂天骂地骂祖宗…到时候走私商队杀过来,自己死的不一定比老燧长好看。
以防万一,还是亲自去比较靠谱。
江顾这样想着,但考虑到自己的安全,目光又投向高台角落的一架超大弓弩上。
它叫大黄弩。
大汉军队当中,只有开弓拉力在十石以上,射程达到四百五十步的弓弩,方可有资格称之为大黄弩。
十九燧这架的开弓拉力更是达到了十三石,能以长矛为箭,射六百步之远。
原本此弩想拉开至少需要八个人,唯有军中骁勇善射者方能用,但江顾穿越这些天,在台顶,运用物理知识,用十个木头滑轮搭建了一个滑轮组。
虽然做功距离变长了,但由于弓弩开弦距离本身短,纵使有八个动滑轮,最终需要拉动的距离也不过五米。
江顾本来打算把此物放在下年的考核中,让十九燧一鸣惊人的,如今为了震慑宵小,不得不早点拿出来了。
“此物我之前就告知使用方法了,你箭法准,是用它策应的不二人选。”
江顾指着大黄弩,笑着说道:
“待会我会携燧中一面烽表前往,当烽表被举起的那一刻,说明我遇到危险,请立刻射箭震慑他们,切记行动要快,最好十个呼吸之内,射出两支。”
伯恢听到能用大黄弩,脸上的失落顿时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激动神色,甚至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我探查时,若不幸落入敌手,他们势必会盘问,商队也会因此暂停行进。”
江顾这次指着燔薪用的高耸的黄土烟囱,继续叮嘱:
“若不久之后商队再次行进,而我没有回来,请立刻点燃烽火,都尉以及周边各塞燧会闻讯支援,务必把他们拿下格杀。”
“若我身死,燧中有件衣服上画满线条,请你托人送到弓高侯府邸,交给韩嫣,不需多言,只提“大月氏”三字便可。”
伯恢神色严肃拱手:“唯!”
江顾点点头,回到屋中,穿上暗红色皮甲,左手反握一把精致手弩,腰间跨白色羊皮弩袋,借着右肩膀头的支点,右手又握住一根挂着烽表的长矛,把这块红布缠在长矛上,方才走出了门。
大汉军马珍贵,十九燧自然没有资格配备,他只能借助丘陵高的优势,快速向下俯冲,在对方之前到达天田外的一处丘陵背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