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回到过去当学阀 > 第二十二章 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填补国内的空白

第二十二章 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填补国内的空白 (第2/2页)

说完这句话,范旭东就要准备离开,不过身子还没转过去,就被程诺给拦住了。

“集体行动太慢了,这样吧,你把组员化整为零,每个小组各自负责一个方向,定时整理汇报结果,一个小组有了进展后,其他小组立马紧跟,最大程度提高我们的效率。”

范旭东笑道:“这样更好了,相信不出半个月,这个问题咱们就能解决。”

果然不出所料,甚至有点超出预期。

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仪器腐蚀性问题就被解决了。

只需要在用于去除一氧化碳的铜离子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氨即可解决铁的腐蚀问题。

至此,大量制造高纯度氢气的工艺终于开发完成。

就这样,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也不断被解决。

在廉价高效触媒的开发和高纯度原料气体的大量生产问题相继解决之后,如何设计制造能耐高温高压的大型合成反应装置便成了摆在程诺面前的当务之急。

尽管程诺此前研制出来的实验装置可以给中试反应装置的研制提供不少借鉴,但是中试反应装置只对实验室的装置进行简单放大显然行不通。

研制中试反应装置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大型空气压缩机解决的问题。

虽然重庆当地有着一些规模不小的工厂,但当时最大的空气压缩机是给矿井输送空气用的。这种压缩机的最大压强根本满足不了合成氨反应装置的要求。

至于液化空气用的压缩机,虽然可以进行放大处理,但它无法在高温条件下持续运行,因为其接头都是铜制的,而铜的熔点太低,只有1083.4摄氏度。

以及制冷用压缩机密封性不强,容易产生泄露。

因此,程诺只好死马当作活马医,把正在研究无线电的特斯拉喊过来,根据合成氨生产的需求重新进行设计空气压缩机。

而这种重新开始设计的戏码还没结束,因为合成氨反应容器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

其内部压强通常是蒸汽锅炉的 20倍,温度高得可以把铁烧红,在此情况下,还要确保按一定比例持续输入的氮气和氢气不发生泄漏,生成的氨可以很方便地抽到分离器。

因此程诺不得不自行设计制造一批专用监控仪器仪表。

其实中间到了这里,程诺也感觉有些心累,虽然他知道眼下化学工业一穷二白,什么都需要从头开始。

但他万万没想到,就连开路的“刀”国内都没有。

仔细算算,国内第一家科学仪器公司还要等到1925年才能在上海创办,而在这之前无论是教学用还是科研实验用的仪器,都得从外国购买。

这也是当初华声电器制造厂制造出电流表后,能引起社会轰动的原因。

无他,国货当时只有华生能造得出来。

看着这越铺越大的摊子,饶是姜蒋左这个外行人,也不免有些郁闷:“致远,我记得咱们化工问题虽然不断出现,但是也都不停地在解决,怎么越解决,问题还越来越多呢?”

程诺苦笑道:“因为咱们走的每一步,都是国人从未踏足过的领域,也未曾见过的风景。”

姜蒋左心情稍稍好受点:“也是,有了咱们这些人开路,后来者再往前走,也就相对容易多了,只是苦了咱们呐。”

程诺点点头:“说来也是,为了安装这些仪器仪表,还得研制一批特殊接头和阀门。除此之外,如何给合成反应容器加热?如何维持合成反应容器内部的压强?使用什么材料制作?这些问题,都有待一一解决。

不过这些东西咱们也不是白研究,中间咱们一直写的有研究日志,正确的研究成果咱们可以整理起来,将来用作他用。错误的嘛,也有其可取之处,收集起来供大家参阅,免得在同一个坑上掉下去两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在后面的研究中,尤其是研制合成反应容器过程中,程诺他们不仅对当时最先进的蒸汽机车、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等进行了研究,而且还走访了当地钢铁工厂。

择中取优,找了一家炼钢技术看得过去的工厂,花费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设计制造出了两台高达 2米4的圆柱形合成反应容器,并将其置于用强化混凝土制成的防护罩内。

当然,优质混凝土还是得买洋货。

可惜该合成反应容器只运行了三天就爆炸了,程诺百思不得其解,还以为是炼钢技术不行,碳素钢制成的反应容器内壁脆化导致爆炸。

后来几经论证,才发现原来是粒径很小的氢原子在高压下钻进了受热膨胀后的碳素钢内部,并与其中的碳元素发生反应造成的。

再好的钢,也挡不住氢原子的反应。

中间程诺还想着施加保护层,防止双方反应。

可论证来论证去,以当时的技术,高强度钢材都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碳元素,无论给内壁涂什么保护层,氢原子在高压的作用下都可以很容易地穿透它,并钻进碳素钢的内部,除非在内壁上涂上一层纯金,而这样成本又太高。

几经周折,三四个月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程诺心知不能再这样头铁下去了,破罐子破摔,索性堵不如疏,干脆在碳素钢圆筒上钻一些小孔,直接把渗透到内衬外侧的少量氢气排放出来。

没想到反而出了奇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