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回到过去当学阀 > 第一百四十二章 通往震旦、复旦的信

第一百四十二章 通往震旦、复旦的信 (第2/2页)

巴玉藻慎重道:“与其取巧卖弄聪明,毋宁精细而求稳当,因为人的生命系在我手,不是好玩的。他不像纸飞机一样,失败就失败了,无非是换张新纸就是。飞机可不一样,一旦失败就可能酿成人员伤亡的悲剧。”

程诺思索片刻,又接着问道:“材料方面呢,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困难?”

巴玉藻不假思索道:“我们国内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按照道理来说,若想制造出精度符合要求的飞机,所有的东西必须都需要从外国进口,但我们私下商讨过,这样一来飞机制造成本太过高昂。

并且一味地从外国进口,本质上我们只是组装方,受制于人,将来若是接到商单,很容易被人坐地起价,到时候再寻它路,可就船大难掉头了。”

王助也跟着说道:“因此,除了钢材、铝材、铜材等必须进口的材料,其他材料都寻求国产替代。不过眼下只是一个设想,未来究竟怎么寻找替代计划,还需在飞机建造过程中逐步寻找。”

看到对方已经有实际计划后,程诺心里也放心许多:“不错,看来你们这段日子没少下功夫。不过说回刚才工人的事,我这边已经替你们想办法了。”

巴玉藻脸上一喜,追问道:“这么说,程教授你已经替我们找到办法了,或者说已经有合适的工人群体了,他们在哪,需要我们亲自去联系吗?”

程诺抬手下压,让他们稍安勿躁:“工人有是有,但不是制造飞机的专业工人。”

嬉笑怒骂都清清楚楚的写在了脸上,巴玉藻顿时有些垂头丧气:“我就说嘛,肯定没那么容易,就算是程教授出马,也不是这么容易就办到的事。”

程诺笑笑,提高嗓门道:“你们也不想想,论造飞机你们都是美国的第一批人,何况这还是在水平更低的我们这里,专业技术人才都缺,何况还是制造工人,更是提着灯笼难找。”

王助似乎明白过来怎么一回事:“意思是说,程教授你替我们找到了一批工人,有本事,可惜本事不是在制造飞机上,我说的对吗?”

“对,就是这个道理。”程诺笑着点点头,伸出食指说道:“给你们找来了至少一百名造船或修船工人,保证有一定的技术在身。”

稍微停顿了一下,等两人消化的差不多了,程诺继续说道:“我知道你们想说,造船跟造飞机那是两回事,不一定匹配,但我想说的是,他们这批人已经是国内技术水平较高的那一批了。

刚好你们在大学的前半阶段学的是造船工程,也算是大半个内行,调教这些工人,并让他们顺利转行,我想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吧,至于培训的如何,或怎么培训,全靠你们做主,中间我不插手。

不过我有一条啊,人力成本由你们航空研究所自行负责,人交给你们我可就不管了,希望下次再听到你们的消息时,便是飞机顺利上天的新闻。”

尽管知道这两个行业差别殊远,但听到能有这么多工人加入,巴玉藻还是忍不住兴奋道:“程教授,你这可是雪中送炭啊,这些正是我们所急需的,一百名啊,制造出原型机绰绰有余。”

王助的心思更细致一些,好奇道:“程教授,一百多名工人,还是造船修船的,莫非咱们科学院是把哪家造船厂给收购了,然后把工人给整编过来?”

闻声巴玉藻也赶紧劝道:“这样一来制造飞机的成本可就太高了,程教授这让我们如何承受得住。”

程诺笑着摆手:“这是我跟轮船大王虞洽卿的合作协议,可不是什么收购,咱们哪有那个身价去玩这个,都是拾人牙慧罢了,不过有一说一,为了防止这老小儿使诈,接受工人时务必由你们负责,这样我才放心。”

巴玉藻高兴地搓搓手:“要是早知道程教授能给我们找来这么多人,也就不用折腾这么长时间了,就是可惜啊,没有制造机器,如果有,我们就再也不发愁了。”

程诺眉毛一扬:“谁说没有机器,造船的机器算不算,都被我给谈好了,到时候你们捡好的挑,不用给他客气,过了这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这下王助也忍不住了:“实在是太好了,这类机器稍微改一下就能互用,完全不用从外国购来新的机器,时间成本上将大大缩减,我们甚至都不用让人帮忙,自己就能生产。”

巴玉藻顿时豪气大生:“刚才杨厂长不是说他们产能不够吗,这下我们可以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若是机器性能良好,生产个电机都不在话下。”

程诺笑着摇摇头:“话还是不要说太满,万一机器情况不好,最好心里有个准备。”

巴玉藻摆摆手,洒脱道:“再坏,还能坏到现在没有机器可用的下场,若是一台不行,那就两台兑成一台,我相信总会有办法的。”

看到二人乐观的样子,程诺也不禁彻底放下心来:“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大的问题应该是解决了,不过我还是有一事不明,若是飞机造好了,谁来上去首飞?”

“这……这个问题我们暂时还没考虑过。”两人相视一眼,皆是面面相觑,王助摇头道:“只想着造飞机,还没想到怎么飞飞机,现在看来,确实是个问题。”

巴玉藻咬咬牙,坚定道:“我可以飞,当初在美国寇蒂斯公司时,我就没少在天上飞,首飞国产飞机,对我来说是一种荣誉,而我又是第一负责人,飞行任务责无旁贷。”

程诺摇头:“专业人士做专业事,你制造飞机的本事可以,但飞飞机的能力恐怕不够,还是找专业飞行员来试飞比较好,这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好事。”

关于不让巴玉藻等人试飞的原因,程诺并没有说完,实际上还担心重演飞行前辈冯如的悲剧。

作为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师和飞行家,也被中国空军授予冯如“中国航空之父”的称号,冯如先生不仅是第一个提出航空救国主张并为之奋斗终身的中国人,而且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军事航空思想家。

出生于广东省恩平县的贫寒家庭的他,自学成才,辛亥革命前夕就成功造出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架飞机,后来辛亥革命后,冯如被革命当局任命为陆军飞机长,致力于飞行事业的发展。

可惜就是这样的一个英才,1912年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却不幸失事,头部、胸部、腹部等都受了重伤,后来抢救无效去世,年仅29岁,实在是可惜。

对此,程诺当然不希望这种事情再次发生,这种级别的人才,任何一个的损失,都是声明无法承受其重。

巴玉藻见状还想再说些什么,结果被王助给拦住了。

拍拍好友的手,王助劝慰道:“程教授说的是,我们再想想办法吧。”

就在这时,杨济川姗姗来迟,拿出准备好的纸和笔,恭敬地递给程诺:“程院长,请?”

程诺疑惑道:“这是何意?”

杨济川嘿嘿笑道:“程院长,你刚刚不是说跟震旦大学、复旦大学他们有约定吗,我这是请你写一份推荐信,到时候好让他们师生信服,免得把我给赶出去呐。”

程诺恍然大悟,转而笑道:“写可以,不过一份纸可不够,还需要再准备一份。”

杨济川疑惑道:“何出此言?”

程诺握着毛笔,用笔尾指着巴玉藻、王助二人,微笑道:“除了你,还得给他们准备。”

三人皆是不解,从对方眼中都看不出答案,随即异口同声道:“为何如此?”

程诺笑着解释道:“给华生电器制造厂的,为电气人才而推荐;给航空研究所的,当然是为飞行员和飞机制造人才而推荐。

这么一看,两份还远远不够,差的还挺多,不过具体操作嘛,要发挥你们个人的魅力,看看谁拿到信,招募的学生更多。”

良性竞争嘛,正是程诺想要的,今后只会越来越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