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我的父亲是嘉靖 > 第241章 偌大的阻力

第241章 偌大的阻力 (第1/1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我的父亲是嘉靖!

嘉靖帝听了朱载圳所说的税制改革之法,当即提出了问题:“全天下文官会集体抵制你的税制改革。太祖爷所定的官俸极低。譬如一个七品县令,一年的俸禄年俸九十石,折银四十五两。可县衙内的三班衙役、长随、书吏,大县两三百人,小县一百人,都是没有官俸的。这些人名义上都是县令自掏腰包在养。真用了你的法子,水至清则无鱼,恐怕整个大明的县衙、府衙都要停摆。”朱载圳道:“父皇。说句不敬的话。太祖爷所定‘低薪养官’、‘官养役’制度,是在逼着官员们去贪污!要在税制上推行一条鞭法,澄清吏治,就必须提高官员待遇。同时将衙门诸员的俸饷改为公家发放。吏部的名册上,如今天下文官共有两万人。户部总册,官员年俸发放总数为两百五十万两。儿臣认为,应该将官员俸禄翻四倍。改为一千万两。”嘉靖帝有些发急:“啊,官俸增发那么多?”朱载圳点点头:“父皇,若是在嘉靖四十一年之前,朝廷自然拿不出那么多银子。然而自通关开海以来,大量白银内流。白银存在国库中越积越多,并不是好事。堆在国库里的银子不是银子,只能算是笨铁。只有让海量白银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才能促进我大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增发官俸,就是促进白银流通的手段之一。官员们拿了四倍的俸银,总要花出去的。”嘉靖帝又问:“那地方衙门诸员的俸饷呢?怎么解决?”朱载圳道:“将天下之税以三七开的方式,分为两部分。七成交予朝廷。三成交予地方,这叫分税制。省、府、县三级地方衙门诸员的俸饷,皆从地方财政划拨。这样一来,文官的俸禄涨了,负担轻了。他们没有理由反对税制上的一条鞭法。百姓们因一条鞭法,不用再受官府额外的盘剥。他们亦会支持一条鞭法。官、民上下一心支持,这个改革方略绝对能够推行下去。”嘉靖帝不置可否的说:“试试吧。”朱载圳的改革,其实不光是税制改革。还涉及了货币改革、官员俸禄改革、财政改革。嘉靖帝并不认为这样大规模的改革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不过,嘉靖帝觉得朱载圳自嘉靖三十九年冬回京以来,做事件件顺利,没有遭受过任何挫折。让他失败一次也好。横竖如今兵权牢牢抓在朱载圳手中、朱明皇族手中,文官集团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不会动摇国本。翌日,永寿宫召开了御前扩大会议。在京正五品以上官员全部来到了大殿议政。朱载圳将自己的四条改革方略——税制一条鞭法、财政分税制、高薪养官、铸造新银币说予了官员们听。万万没想到,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竟然是张居正!!张居正只说了四个字:“操之过急。”朱载圳脸上生出了满脸问号,心中暗道:特喵的,正史里一

条鞭法就是你张居正主持施行的啊!朱载圳忽略了一件事。正史里,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是在万历九年!也就是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已经当了整整九年首辅。他花了九年的时间排除异己,任用己人。几乎成为了“相父”、“摄相”。天下文官皆张党!有了广泛的政治基础,他才敢推行一条鞭法。而朱载圳呢?兵权是在他手里。京官系统也慑于太子的强势,名义上臣服于他。可地方官僚系统,却根本不是他的人!知行书院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到各地为官,人数只有几百人而已。且大都担任的是八品、九品的小官。朱载圳问张居正:“操之过急?怎么讲?”张居正意味深长的说:“步子迈得太大了。”想当初朱载圳主张实行贡赠之策时曾说过“步子迈太大,咔,容易扯着蛋”。张居正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就连朱载圳在朝中挖掘的第一个心腹王国光都站出来反对:“禀太子。臣认为,铸造新银币,让白银广泛流通民间是对的。除此之外,一条鞭法也好,分税制也好,高薪养官也好,皆暂不可行。”就连海瑞都蹦了出来。海瑞拱手:“禀太子,您太高看天下的地方官了!涨了四倍的官俸,他们该贪还是会去贪!他们根本看不上四倍官俸。.因为他们现在能拿到四十倍的官俸,几百倍的官俸!都说在江南富庶之地做三年一任知府,卸任时顶不济也能弄十万两银子。这并不是夸大。正四品知府三年的官俸,不过是四百多两银子。卸任时那二百五十倍官俸的银子是从哪儿来的?无非是贪墨得来的。高薪养官,不仅不会澄清吏治,反而会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严嵩、徐阶心里乐开了花。这二人代表着文官集团的利益,本来是要反对朱载圳的。现在好,张居正、王国光、海瑞都是朱载圳一手提拔的。他们挑着头反对,严、徐就用不着再说什么了。甚至连杨博都站出来反对:“光是铸造新银币一项,官员们就有许多方法上下其手。臣已经想到了他们的一条贪墨之法。即便是中等富户,家里也没有银元宝、银锭、银锞。只有碎银子。由官府收集,将碎银子熔铸成您所说的大银圆、小银圆、银毫,熔铸的过程中总有损耗。具体损耗是多少?谁也说不清。底下的官员们一定会虚报损耗,从中渔利!”朱载圳一愣!杨博所说就是火耗!火耗正是张居正在推行一条鞭法后产生的。到了清朝,火耗发展为官场最大的陋规!朱载圳没有想到,他的内政改革方略还未在地方上推行,先在朝堂上遭到了一致反对!现在人在古代做事,有时候有些想当然。正如后世松江府主簿当年明月先生说的那样“旧的制度或许死板,或许不合理,却是无数前人伟大智慧的结晶。制定旧制度的都是绝顶聪明的人”。朱载圳

这三年来,办的所有大事都太顺利了。他还是想试试。有些南墙必须要撞!他做出了妥协:“这样吧。先在北直隶一地试行新政。”嘉靖帝终于开口表明了态度:“朕看,就按太子所说。诸般新政,先在北直隶施行。可行则推行天下。不可行则暂时废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