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万蛆食肉 景日将升 (第2/2页)
“元直,元直!”刘备的唤声拉回了徐庶的思绪。
徐庶转头看着刘备的脸,却找不到几分振奋,“将军可是……还有疑虑?”
刘备又抓了抓头,“毕竟是江湖术士……”
“信则有!不信则无,将军须早做准备。”
“元直以为,我当如何?”
“新野地少人稀,将军若想展翅,还需以招贤开始。”
“招贤?”刘备叹了口气,“元直怎也有此老生常谈之言……”这些年,有志的诸侯,哪个不在招贤……曹操出了《求贤令》,甚至对德行都没有要求;孙权开了“礼贤馆”,恨不得多出一只手,把天下的能人都往怀里揽。
“我守着这一方小城,兵不过数千,地不足百里,又哪找得到贤良之士呢……”似乎发觉这么说有些折了眼前人,刘备忙补充到,“还好有元直!否则……我真就跟个瞎子一样,守着这孤城,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庶做不了将军的眼睛,”徐庶摇摇头,走到窗前,一把将窗推开,风猛地灌入,把徐庶的头发吹得凌乱,也模糊了他的神情,“天下才俊,尽在此间。”徐庶低声呢喃。
“什么?”刘备没听清徐庶的话。
徐庶回过头看着刘备,眼神里洋溢着别样的神采,大笑道:“天下才俊,尽在此间!”
“此间?新野?”刘备懵懵地看着徐庶。
“隆中。”徐庶掷地有声地吐出两个字。
“隆……中?”
“黄巾乱起,寰宇不堪,中原征战连绵,唯有荆州十数年间几无战事,各地的世家百姓,纷纷搬入荆襄避乱。而隆中,远离城郭,山林流水,景致甚好,司马徽、庞德公等老先生皆在隆中讲经论道,早已成为荆襄俊杰的聚集之所。”
“隆中……”刘备又默默喃喃了这两个字,没由来的升起一阵期待,“此去隆中,要备几日口粮?!”
徐庶没有说话,竖起两根手指。
“两日?”
“快马加鞭,两个时辰!”徐庶哈哈大笑。
是了,两个时辰,偏偏刘备和诸葛亮却在此兜兜转转了六年。
“隆中才俊,以谁为魁首?”
“诸葛孔明。”
“噢……”轻飘飘的四个字,却仿佛如针刺一般,让刘备的心神都提了几分。他想象着一位气度不凡的长者,一双眼如能看清世间万事万物一般,一开口说话,便对天下英才、地方局势,如数家珍。
“诸葛孔明……他今年贵庚?”
“二十七。”
“啊?……害……”刘备用手掌拍了一下自己的脑门,突如其来的期待和向往又如潮水般散去。
我真是想人才想疯了,刘备苦笑了一下,二十七岁?自己骑着马,拿着刀剑冲锋陷阵的时候,他还是个半大的孩子,二十七岁……能有什么见识。唉……
“知道了,有空,元直邀他来新野转转吧。”刘备有些疲倦地坐会座椅,淡淡地说。
轻飘飘的态度在徐庶的意料之中,一个陌生的年轻的名字,想要一下子吸引住在乱世中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刘备,确实不是容易的事。但另一方面,以诸葛亮的骄傲,也绝不可能听到刘备的召唤,就受宠若惊般地赶到新野。
“将军,”徐庶走到刘备的面前,“诸葛亮,是‘伏龙’啊!龙,怎可能招之则来,挥之则去呢?这个人,只能委屈将军亲自去请他,而不能委屈他来见您。”徐庶郑重的深施一礼。
刘备看着一向洒脱、不拘小节的徐庶如此郑重,慌忙起身扶起徐庶。他发现徐庶的眼睛,闪闪地发着期待的光。
“备明日就去!”刘备也深施一礼,“是备方才自以为是了。”
“毕竟将军也是宜城亭侯嘛。”徐庶眨眨眼睛打着趣,惹得刘备一阵大笑。
“元直,你说此时此刻,诸葛孔明会在做什么?早起读书么?”
“不,不会。”徐庶想起那个惫懒地侧躺在榻上的身影,忍不住弯了嘴角,“孔明没那么勤快,荆襄诸多才俊里,他是我见过的……最不爱读书的人了……”
“哦?”将军又勾起了兴致。
“每次从庞公那里借到了新书,我们都巴不得一字一句的抄下来,便于日后反复研习,唯有孔明,”徐庶的思绪飘回了那个山林溪涧间的草屋,“他常说:‘盛世治经典,乱世辨时务’,每拿到一本新书,他也只是翻个大概,不求甚解……”
“我猜他此刻,应该还在做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