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大明嫡长子 > 第843章 朝堂政治

第843章 朝堂政治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大明嫡长子!

大明改元正德二十年,国家东南西北都变化较大,唯一要说有哪里不变的。

就是山东。

弘治年间的首揆刘健,因为不慎惹怒天子,被贬官至山东。当时他已年过七十,当初人人都觉得这老家伙哪怕是到了山东,最多也就是熬个几年。

不曾想刘健是个真正的长寿之人,至正德二十年,他已经九十三岁了,仍然在任。

换句话说,二十年间山东就没换过巡抚。

汉宣帝时,曾经提倡过地方官做得好的,就不要轻易调动,毕竟人家好好的,你换人干嘛。

不过这种制度并不是在任何场景下都能适用的。

首先是当官的那个人自己,时间久了,他就会想升。另外,一个人长期执政一个地方,那很容易改姓,朝廷到时想插手都难。

这是更为关键的缘由。

所以汉宣帝的这一做法虽然有其道理,但并没有被大规模的采用。

反而是几年一换的流官制占据了主流。

但凡事都有个例外,这两点因素在刘健的身上就可以被避免。

他不可能再回北京,也一向以清流标榜自身,不屑做一地方权臣。

二十年来,山东成了清流的自留地,也成了他们这帮理想主义者实验治国的绝佳之所。

然而事实是,山东是各地当中变化最小,最像正德初年的地方。

倒不能说是落后,只是呈现出的模样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儒家治下,无非就是那几招。

比如说,这里仍然缺少商业,继续维持着小农经济,正德十一年清田令后,算是抑制了土地兼并,再加上推广红薯,所以饿肚子的现象是不多的。

就算是遭了什么灾,国库有银子能够赈济,刘健为官清廉,赈灾粮不至于被克扣太多。

再比如,路引制度目前也只存在于山东等几个少数省份中。

这是经济方面。

在文化方面,山东是位次靠前的科举大省,刘健在山东各地筹建私塾、弘扬圣学,京师高院当中,山东籍的学生比例最低。

更多的家庭仍然是种地纳粮、供子读书科举。

不过正如前文所讲,这并不代表山东落后,实际上,江南沿海等地商业繁茂,到处都是海外洋人,而在商业影响之下,崇尚金钱的价值观日益普及,清高的读书人莫不为之痛心,而这其中大部分反而是比较认同山东。

这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

大航海时代之后就是全球化时代,礼仪之邦已经不适用于那个时代,每一个民族、国家都得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争取,去搏斗。

所以营造出这样的市民文化,朱厚照并不后悔。

过分的重视礼教传统,最后就是诞生出朝贡贸易这种,越贸易越亏的奇怪业态。

这是他的想法。

实际上,刘健的巡抚衙门里挤着不少清流官员,更多的人则已经被他安排到了各府州县。

现如今的山东,也说得上政通人和,农业至少可以保证处处安定平稳,老百姓也算安居乐业。

早早的将正德二十年朝廷需要的新版鱼鳞图册重新收齐上报,便是明证之一。

事实上,这帮清谈之人,一是沾了朝廷给官员涨俸禄的好处,一是沾了天下清田令的好处,人地矛盾不突出,当官的不一定非要贪财才能过活,这才有了今天这般景象。

在这个地方,你可以说他们没有东南富庶,他们还说你没有他们的礼仪兴盛。

不过说到底,人有生老病死。

随着鱼鳞图册的奏本一道的,还有刘健的辞呈。

这也是朱厚照今天刚到行宫要和臣子们商议的事情。

他说新疆和山东各有一封奏疏,也是指的这件事。

杨一清的奏疏,他已先和户部尚书、兵部尚书通了气,随后拿出来讨论也没什么意外。

处置方式简单明了:对于哈萨克国的内乱,便是暂时任其发酵,同时秘密接触其国内势力。

等到时机,自然就是一击必中。

朱厚照的对外扩张政策其实算是保守和克制的,但一旦真的动手,那就不会隔靴搔痒。

“……山东巡抚的人选还真是不太好定,希贤公在山东二十年,处处都留下了他的痕迹,主要那里的官员都自号清流,若是去了个不能服众的人,反而会坏了山东眼下的大局。”

皇帝给每个大臣都赐了座,顾人仪便是坐着讲了这番话。

朱厚照听着很有道理,“但这次不答应也是不行了,三年前他就同朕提过,拖来拖去又是三年。而且再拖下去,将来换也还是面临这样的问题。”

知识分子某种程度上最是没出息,一个个嘴上说着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你只要不对他们的口味,他们最是计较和小气,而且说什么也要和你斗。

朱厚照不想在山东掀起这样的风波。

一来,那里常年平稳,不需要他太多担心,这样挺好。

二来,一旦风波起势,最终发展成什么样,会不会外溢到京师,这都不好讲。

总而言之就是不要出乱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