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第 91 章 (第2/2页)
李英贵感激得跪下行了大礼,步山连忙去扶,“李兄不必如此,先生也是为了天下百姓能丰衣足食,李兄若能于农事上有所成,也是造福万民的功德。”
李英贵听得呆住了,造、造福万民
他从未想过,自己种种御稻,还能有这么大的功德
他胸腔里顿时又升起豪情万丈,誓要把这书读好
不料,迟老却忽然问起他的身世和他对种田有了新的心得之后,在村里有无受到阻碍
说起这个,李英贵话更多了,“当然有啊,以前我们老家,水稻种子都是直接撒在旱地里的,我要把家里的田改成水田,我爹不肯。我就偷偷把种子泡发了,被我爹追着满村子打”
胤祉听得噗嗤乐了,听他讲了半天从小到大如何因为种田之事,被他爹花式追着打的经历。
等李英贵讲完,便是他的听课时间。
步山拿出胤祉早就写好的试验田对照之法,给他讲了如何建立对照组,试验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产量的差别。
比如不同的种子,不同的土质,不同的肥料用量,不同的给水放水时间
李英贵听得头都大了,他脑子开始不够用了,恨不能当下就开蒙识字,能够全记下来。
“无妨的,先生说,到时候会给你一位文书先生,可教导你识字,也可帮你做记录。”
李英贵再次拜谢,他脑子一动,也不管迟老能不能做主,就问,“敢问迟老,那番薯是否也需要此对照之法试验”
胤祉点了点头,步山便笑道“可,如果你忙活得过来,这番薯也交由你来试验。”
李英贵心满意足地回去了,没多久,就有人来请他搬去晨曦书局。
迟老不但给他安排了住所,还赏了他银钱冬衣等物,更让书局的书生李元耀教他认字。
李英贵不敢辜负迟老的信任和嘱托,认认真真地学了起来。
胤祉回到宫里,翻着番薯的账册,发现虽然南方各地因为水土关系,产量有不少差别,但按照之前的肥田和耕种之法,产量最少的也有两千斤,多的则超过了三千斤,多达三千三百斤。
美滋滋。
等汗阿玛从五台山回来,五百两的赏赐都会觉得太吝啬吧
乐过之后,他便着写起了以李英贵为主角的种水稻连环画故事梗慨。
这本连环画的本意当然是引导农人科学种植,却需要把故事主线写得跌宕起伏,所谓寓教于乐嘛。
因为李英贵的经历本身就很有趣,也很接地气,胤祉的创作有了素材,更是写得飞快。
写好了种水稻的故事梗慨,又构思起了关于种番薯救饥荒的故事
等到十月中旬,康熙和太皇太后从五台山回来,胤祉两个故事都以话本的形式给写好了。
康熙回宫当日,他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带着话本来求见了。
康熙多日未见胤祉,听到他脆生生喊自己汗阿玛,心里别提多熨帖了。
谁知,胤祉只例行关心了他几句,就问起番薯收成之事。
康熙回到宫里的时候,种在皇庄上的番薯也收成了,亩产竟也达到了一千八百斤之多,比之江南几处地区也不遑多让了。
试吃了烤番薯之后,因为不同的水土,味道也有差别,北方种的番薯甚至比之南方的更为软糯香甜。
可惜,这东西在北方一年只能种一次,南方倒是一年四季都能种。
康熙命人取来王鸿绪呈上的番薯产量账册,正要与胤祉一同查看。
不料胤祉拿出来一张纸,纸上用纵横交错的直线,将西洋数字都隔开了来,看得他不明所以。
胤祉说“这是表格、之法。”
胤祉用他还有些磕巴的声音,给汗阿玛详细地解释表格的用法和妙处。
康熙按他解释地看去,果然简单明了,汇总更为简易,不由点着他的脑袋说“你这小脑瓜子就是好用,若天下账册都能用此法,岂不是省了许多查账的麻烦,就是”
康熙点着那些阿拉伯数字,“西洋数字太容易造假,可若用汉文记录,这表格又不好换成大小一致的”
关于这点,胤祉早就想过了,他的法子就是“汗阿玛,聪慧,定是,有法子、哒”
然后满脸崇拜地看着康熙,一脸我汗阿玛一定有办法jg的表情。
康熙被他看得信心暴涨,本来想要否决这个法子的想法,当即就按了下去。
开口就成了“自然,你等汗阿玛再想想。”想不出也可与朝臣商议,总之,不能负了胤祉的崇敬之情。
说完了表格之事,又转回番薯产量的正事儿。
“汗阿玛试了红薯,果然味道极好,也极有果腹之效,朕想着,是否给它镀镀金它成为御薯”
镀金这词儿,此前还是胤祉用给他听的,说是带台吉们回京伴读,就叫镀金。
不料胤祉摇头,“不成。”
“为何”康熙问。
胤祉捂嘴偷笑,“吃多,放屁。”
康熙怔住,顿时好气又好笑,“说什么呢”
如此不雅之词,怎能从皇子嘴里说出来。
只是他一个时辰前吃了两根番薯,确实此时的五脏庙,已经有咕噜噜响动之势了。
胤祉一本正经,写穷苦百姓愿意吃,某些自视清高的人必然不愿多吃,还会刻意去贬低它,这也没办法的事情。汗阿玛不想被那些酸腐文人取笑,说大清皇帝喜欢吃这种容易放屁的东西吧
康熙哭笑不得,同时也很无奈,如此高产的食物,竟然因为这个好笑的原因,不能镀金
胤祉又写且营养不均衡,不能完全作为主食,但若有饥荒,则是好物。
康熙叹气,“如此,便让各州府推广种植,连同耕种与肥田之法,也一同教予百姓。也无需多种,每年各地百亩之数,至少种上五亩便是。”
反正产量高,每亩地种它百分之五,也算是很不错的储备粮了。
虽然不能给它镀金,但康熙还是给番薯改了名,成了红薯,因为有些人确实是很抗拒番外来的东西,不然番薯也不能传入国内百年,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了。
这一点是胤祉不知道的,他不知道还有因为名字的原因,而影响好东西推广的。
康熙笑道“当然,朕派人去寻此物种子时,得来了两个小故事,你要不要听”
胤祉连连点头“要要要”
他也写了关于番薯故事的话本,但是没有素材,是自己编的荒年故事,他更想听真实故事。
康熙看他求知欲强烈,便饶有兴趣地给他讲了起来。
其实番薯从西洋而来,早就在前朝传入了东亚。
东亚人如获至宝,但却严禁此物传入前朝领地。
胤祉听到这里忍不住打断“为何”
康熙“如今想来,应当是怕中原人吃得太饱。”
胤祉更为迷惑“”
康熙“中原本就富庶强大,若不是常有天灾,百姓时常吃不饱,早就南下把那些小国打下来了。”
看胤祉听懂了,康熙继续讲,“百年之前,广东东莞有名叫陈益的商人到了安南做生意,吃了红薯后觉得不错,听说了产量更为动心,想带回来,却听说当地朝廷严令禁止,只好再想办法”
那商人过了两年,才用了很多钱买通当地农人,帮他将红薯藏在铜鼓里带回东莞。
他在家乡族地大力推广红薯种植,产量也极高。
可惜,当地其他主食作物因为水土好,也长得很好,无需红薯代替作为主粮。是以没能引起官员重视,官方不愿推广,所以只在他本族种植,未能广为种植。
十几年后,又一福建商人陈振龙,在东亚地区吕宋做生意时发现此物,想带回来,也同样被当地严令禁止。他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绳子涂泥掩护,这才把红薯带回来。
他同样面临没有推广渠道的难题,几年后福建大旱,种什么都很难有好收成,他让儿子献策给福建巡抚,好在巡抚愿意一试。
最后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红薯在干旱时产量虽然不如平时,但也解了燃眉之急,让福建免于饥荒。
如此,红薯才在福建推广种植,但也在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推广到别的地方。
康熙讲到这里,还给胤祉出了道题目“你猜,为什么福建的红薯也没有好好推广开来”
胤祉写我猜,一个是因为百姓不闹饥荒的时候,种别的比较多,一个是因为战争
康熙笑道“朕本也是这样想的,如今,你又给了朕一个理由。”
胤祉忍不住噗嗤乐了,父子俩心照不宣。
说到这里,胤祉就把自己带来的两个话本都给康熙看了。
康熙看了李英贵的故事,笑道,“不错不错,没想到那李英贵竟是如此顽皮,这父子俩的日子也是蛮有趣的。”
胤祉“有润色、改编。”
康熙挑挑眉,“怪不得,朕还从其中看到你我的影子,是也不是”
胤祉嘿嘿一笑,“是。”
这个故事里不但有李英贵,还有康熙发现御稻的故事,一开始是双线并行,后面就按照今年的故事润色改编。
康熙对于自己能出现在故事里,原是有些高兴的,但也不得不说,或许汉人看到这里,还是会产生抵触心理的。
“不如将朕的部分剔除,也是无碍的。”
胤祉反而有些不忿不怎能抹去汗阿玛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