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出道 > 第53章

第53章 (第2/2页)

他在台阶上坐下来,一只摸着下巴颏闭上眼睛思考着,心里像是坐上了没底儿的船,嘴里念叨起自己的观点。

听老头子这么一分析,树民妈也害怕了。她无心在听儿子讲述草原的美,想到要跟老村长竞争和抗衡,她甚至觉着天旋地转起来——玉芬和树生的事情是她一手操办闯下的祸,这半年提起崔建国就让她胆战心惊的,更别提什么对抗了。她心里开始佩服起丈夫的大智慧,就像灾祸马上要降临一样,慌张的瞅着跟前的铁疙瘩嚷嚷着要树民去退货,又没完没了的埋怨起丈夫,怪他前几天打发儿子出了这趟远门。

林玉楼也不理她。到了这个时候,他也只是一直搓着手,心里想着万般的对策。他的一席话让一家人从开始的兴高采烈转入到了无比的忧郁情绪中了。

晚上吃过饭,林玉楼抄着手进了林喜盛的家门。

林喜盛也早听说林家买回了榨油机——这个消息让他心里泛起一股热浪。他守在懒汉摊儿上二十多个年头了,盼望着政策的变化、盼望着堡里的变化。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天,他激动的流下了眼泪——可这十年的缓慢发展又让他的心里一直消极着——直到那天,在妹子家看到镇长的做派,让他看到了希望;外甥女白朵儿能去培训他又看到了希望;前些天摊儿上一直在嚷嚷着榨油的事情,他就预料镜门里会出手——没想到的是刚毕业回乡的林二小子出远门办了这件大事情。他猜想着老村长崔老大的反应,也在观察着他的动静。刚毕业的高中生是从人生事业发展的角度考虑,管不了那么多。可他爹林玉楼,一定是要把老村长的因素考虑进去的,他毕竟是一个过来人——对村里势力的平衡他是负有责任的。一但搞不好,甚至在他儿子眼里的事业,没准儿就成了老村长的把柄。从自身的角度看,这绝对是龙珠峪发展的一把锥子。这一锥子下去,锥透了就光明了;锥不透就麻烦了。他在暗地里替林家想着办法。

看林玉楼进院儿,他也没啃气,也没往屋里让。两个人相互对视了一下,默契的各自坐在了廊檐下的马扎上。

林喜盛先开了口说:“弓已经拉开,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你不用想别的了!”这个文化人开口除了念诗是婉转的,其他话语一向是直白了当的。

“我来,就是问你个说法!行了,有这一句就够了。”林玉楼双手插在裤裆里,微弓着身子谦虚的说。

林喜盛点上一支烟继续说:“这是大好事!堡里目前也只有你林家小子有这个魄力和胆量!贷款买三马子是林春雨,但贷款办企业你是头一家。不用怕,我看将来的企业会遍地开花,竞争是迟早的事。”

“嗯,只是,枪打出头鸟啊!”

“第一个吃螃蟹的一定挑的是最肥的,看运气吧。你家小子要有这个能力榨好油,我看其他的不必太担心。毕竟对于镜门里来说,就是把祖业拾起来而已,无可非议。多少年了,镇长都是给村长做主,这回我看他是给正义和穷苦人做主。也不是咋了,那天我想了一夜,最后我想明白了——自古世道的繁荣都是政策在做主,只要政策好了,必是盛世!我们这辈人的担心都是遗漏下来斗惯了的思维,这些残留的东西很快就会被淘汰啦。看看明国汪那一巴掌,你就懂了。你家小子的将来是公平竞争的将来,将来的斗是本事的斗,不是人的斗了。看他的本事吧!”

“嗯!”林玉楼应对了一句。

“我看书上说,将来的社会按我理解是让富人多纳税,扶持给穷人。让穷人不纳税再有能力也富裕起来达到全民富裕,这叫小康。按我的感觉来说,我觉得不远了!”林喜盛又补充道。

“闹懂啦!”林玉楼听到这里,脸上漏出了笑容。虽然他听林喜盛用的新词都文绉绉的,但他理解里边的意思。

两个人又说了些别的话,林玉楼才背着手出来。

他回到家门口坐在懒汉摊儿上,想侧面听听这群人是怎么说榨油这件事儿的。没想到,一群人尽说拜年的话了,他想要的东西一点都没有听着。他失望的转身回了院儿,正好看见儿子和林喜来站着,跟前放着一台电动机。林玉楼瞬间明白了,赶紧进屋取出香烟递给喜来,一个劲的感谢着喜来的援助——原来,-喜来当过村里的电工,他家有一台两千五百瓦的电动机全村人都知道,林树民能把他的宝贝借来,看来喜来已经很给面子了。

林玉楼拉着喜来感激的唠了会儿家常,他便出到镜门外去了。

喜来走后,林玉楼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赶紧进屋拿着张纸出来对树民说:“你走后,镇里来人了!姓杜,还给你留着话儿。你看人家还写纸上了!我看有贵人帮你呀!”

树民接过父亲手里的信纸,口中念着:

林树民你好:

我们很熟,你应该记得我!你贷款那天我们见过,我姓杜。

来找你的时候,你已经坐车去了口北。跟你母亲了解到你去买机器了。回来后,要感觉款项紧张就再写一个贷款申请,写好后来镇里找我!

杜大恺

林树民念完后,一脸严肃的看着父亲。

林玉楼说:“我们谈过了,他也是镇长,那天帮你贷款的就是他。据他说,是跟你老师明国汪商量的,怕你的款不够用到时候青黄不接的抓瞎,好人啊!”

林树民听父亲这么一说,才想起几天前走的时候看到的方脸男人,心里顿时觉得热乎乎的。

俩人又就贷款的事儿聊了一阵子后,转入到了树民出门的话题上。林玉楼开始听儿子讲这几天的出门经历,听着、听着,他仿佛明白了什么。草原上那样一家好心人绝对是教会了儿子技术才看着他回来的——他想着自己多年前见过的草原,想象着儿子口中朴实的一家人,又想着留下字条的方脸杜镇长,心里有了踏实的感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