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来了 (第1/1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80后父亲与10后女儿们的对话!
【孩子们,知道爸爸小时候老师家访都是做什么的吗?家长是怎么接访的吗?】
90年代初的皖北农村小学也是有家访的,应该说家访自古就有。但是爸爸小时候老师的家访主要目的是“劝孩子们返校”。
我们小学虽然很小,还是有完全建制的,5个班,5个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5年读完就要参加升学考试,考过了就去4公里之外的镇上读初中。
在小学是随着年级越高,学生是越来越少的。因为农村的家务活很多,很多家里都是要养牛,而且牛不是一个户能养的起的,应该是一个大家庭养一口牛的,牛很宝贵的。除了牛,还有养、猪等,那个时候是没有猪饲料的……所以大一点的孩子就需要去帮衬家务了,下地、薅草、铡草、放牛、放羊等就是孩子们的基本家务,大人们会去忙种田耕地、化肥农药、打场晒麦子等重的,需要“劳力”的活,轻一点的农活就落在家里的孩子身上了。
那个时候男人不叫男人,叫“劳力”,有劳动能力的人意思,谈话中是“你家里有几口劳力”,劳力的称呼单位是论“口”的,常说的是“你家里有几口人?”这个表达现在理解起来,是很有时代与地域属性的,几口人吃几口饭,又有几口干活的。当然在当时劳力多的家里,富足一点,也横一点。
学校里的老师并不多的,我们小学就语文老师,算术老师,基本没有其他老师了。老师是全能的,除了既能教语文,还能教算术,还会木匠修理桌椅,还要化身电工能搭电线、拧灯泡。老师的待遇不高,我们的小学只有一个是正式教师,其他的都是民办教师,村里为了补贴教师家用,一般一个教师会多赠送一亩地。
老师干农活是很一般的,不如自己的学问,所以很多学生都会利用周末时间去帮老师去“割麦子,收庄稼”,那个时候成群成队的孩子们欢快的给老师做活,家长不但不反对,反而支持,有的还会带着瓜或桃过去,都是自己家种的。
对的,爸爸又跑题了,还好,我要绕回来了,还是说家访吧。
随着孩子们年龄增大,能干的动家务了,加上一些孩子们顽皮,耐心不足,成绩一般,所以高年级的孩子辍学就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女孩子辍学比例最高,1年级的时候我记得我应该还有十几个女同学,2年级的时候就应该有不到10个了,三年级6、7个左右,爸爸印象中的4-5年级的女同学的影响应该在3个吧。
为了让学生们在假期后尽快返校,每年的寒暑假前两个星期应该是老师们最忙的时间了,因为要一个村庄的做家访,做孩子们的工作,老师们是有分工的,如胡老师负责东庄三队,孙老师负责赵庄,蒋庄等等,庄子的名字很好记,以姓为庄,庄里最多的人家就是这个庄。以后爸爸有时间了准备写一篇《乡土皖北》专门介绍“庄名”的,一个村里有“胡大庄、胡小庄、胡前庄……”,还有“大李庄、小李庄、李瓦房……还有谷堆李家……”实在太随意了,也有自己的乡土气息。
家访也不是随便安排的,现在看那个时候家访也是有计划的:哪几个学生可能不上学,大致什么原因?哪个老师和这个庄有亲戚,或者认识这个庄的生产队干部,或者要规避老师本身所在的庄子和家访庄子最近关系怎么样,那个时候干旱较多,有时候村庄之间有时候会抢水,有时候关系一般,且家长里短,邻里之间总有矛盾的,老师们考虑的很周到。
为了做好家访工作,老师会找本庄表现不错的孩子,陪同家访:1.是路线熟悉;
2.是有个榜样示范参考;
3.人也熟悉。
就这样,让我记忆深刻的家访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