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诗压李世民 (第2/2页)
李世民摇头道:“还没有想好,不过不论我怎么做,都要先把它吃透才行。关于你的注释,我有许多不明之处,需要你亲自解答。”
陈景恪说道:“圣人请问,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世民拿起《老子》注释版,翻到一处折叠起来的地方,道:
“先讲解一下你关于‘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理解吧。”
陈景恪略微一回想这段的内容,就知道李世民为什么要先问这一句了。
因为在他的诠释里这一句和皇权有关,且是抬高皇权法理性的。
组织了一下语言,他开始详细的讲解自己的理解。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什么是天道?
衣食无忧、想娶妻生子,就是天道。
什么是人道?
吃饱穿暖之后还想穿金戴银吃山珍海味,想娶三妻四妾,想家产亿万,想奴役他人。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就开始钻营,财富兼并出现,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穷人被剥削越来越穷。
然而穷人也是人,当他们活不下去的时候,就会造反把富人杀死重新分配财富。
然后一切归于混沌,开始新一轮的轮回。
但新的轮回日子就一定好过吗?
不是的。
或许动乱要持续数百年,或许出现一个更残暴的人当了皇帝。
不论哪种结果,对百姓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这就是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了。
如果不想迎来大破灭,就需要有人来行使天的权力。
抑制财富兼并,给百姓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他们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可以把大破灭无限推迟。
谁来扮演天的角色推行天之道呢?
当然是君主。
只有掌握天下大权的皇帝才有这个能力代天行权。
反过来说,皇帝也必须要想办法抑制财富兼并,让百姓活下去。
历朝历代的经历已经证明,百姓活不下去造反导致改朝换代,首先倒霉的就是皇家,之前的皇族被当成羔羊一般宰杀。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皇帝和百姓的追求是一致的……
百姓缴纳赋税服从管理,让国家变得强大,反过来庇护自己。
皇帝只有保护好百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不会被推翻灭族。
如果哪个皇帝搞不清楚这一点,不把百姓当人肆意剥削,纵容高门大户兼并财富。
那等待着他的必将是国家灭亡子孙被屠戮殆尽……
历史已经一次次证明了这一点,没有一次是例外。
……
陈景恪娓娓道来,用最简单直白的话,把对这句话的理解告诉李世民。
这个说法当然是扯澹,皇帝和百姓的利益怎么可能一致?
可时代限制,他不可能公开说皇帝就是最大的剥削者。
那么只能在规则允许范围内,尽可能的为百姓发声,想办法劝说皇帝勤政爱民。
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且不去说,至少比什么都不说要强不是吗。
听完他的话,李世民也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他自然知道陈景恪这番话漏洞百出,可这并不重要,天下没有哪种思想是完美无缺的。
真要去找,诸子百家哪一家都有一大堆缺陷。
要是没有缺陷,先秦时期道家和儒家的矛盾怎么会那么大?庄子更是公开辱骂儒家伪君子。
所谓完美,只不过是它一家独大之后的排除异己而已。
我管你说的对不对,只要你敢说我不对,那你就是错的是荒谬的。
此时儒释道三家并存,道家因为李唐推崇成为第一显学,佛教因为广大的基层影响力略逊一筹排在第二,儒家只是老三罢了。
天下还没有形成那种‘唯我独尊’的思想,文人还保持着最基本的理智。
知道先贤的思想也不全面,也有不周到的地方。
李世民也懂这个道理,所以他并没有因为陈景恪的诠释有漏洞就轻视,他更关注的是这种思想里的新意能给他带来多少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