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朕口了 (第2/2页)
一个垂死的帝国,竟然像是回光返照一般,在姜少泽的手上活了过来。
要说意不意外,姜少泽自己其实也很意外。
他在后山种下的树苗后来发现是一棵枇杷树,在他登基那年竟然亭亭如盖,在那之后每年都结出不少枇杷。他自己吃了几颗,酸得像树想要弑君造反,所以他每次都把枇杷摘下来分给重臣,反正他们拿到家也是供起来。
大部分枇杷都被他送到了边军,送给了澹台家的将军——澹台鸿。
曾经的澹台家也是国之柱石,皇帝心腹,只是后来成为了心腹大患。晓朝得国不正,澹台家的祖宗和姜家祖宗欺负前朝废帝孤儿寡母,最终得了废帝禅让之后将小皇帝偷偷淹死在后花园的水井中,又在上面压了一座假山。后来几路诸侯纷纷起军,打着给小皇帝报仇的名号,实际上不过是“和尚摸得,我也摸得”。
澹台家比姜家老实一些,和那些诸侯血战到底,家里男丁几乎死完,女人也有不少死在了战场,而后方姜家登基,原本说好的一国二主彻底成为了空谈。最后澹台家成了半绝户,只有几个年少轻狂——年轻好忽悠的孩子,被送到了边疆去为国干城。不过澹台家天生将才,即使是几个孩子带着早已腐朽的前朝边军,也成功打退了好几次北戎的人马,真的成为了守边的将军。
原本若是事情在此结束,倒也不失为一件美事,然而毕竟事在人为,事情坏就坏在嘉隆帝,他是个治理国家的天才。
天才算了一卦,认为澹台家阵地应该向前一里,澹台当年的将军是个死脑筋,真的推进阵地,结果死在了北戎的手上。他无子,继承将军官职的是他的弟弟澹台彦,而澹台彦和他的兄长不同,准确一点说,是脑后有反骨。
当然,即使以姜少泽的角度,他也能理解澹台彦想要造反的心情——反了嘉隆帝甚至得叫起义。可惜嘉隆帝死得及时,没灾没病甚至还带了几个陪他一起拿重金属搓丸子吃的重臣下去,要面对有着不臣之心的澹台彦的人,是他的手工匠人父皇。
姜少泽忍着太阳穴的突突疼努力笼络边军,可惜朝堂上各个重文轻武的大臣们对澹台彦的看法都是“一介武夫尔,派一小吏足以擒之”。要不是姜少泽手里还捏着黑豆子,朝堂上比边军还能更早乱起来。景和三年他和景和帝力排众议——他负责排,景和帝负责“太子说得对”——迎澹台彦来京城参加新年的国宴,并给了澹台家带剑入宫的殊荣。
但这殊荣,给的是澹台彦的嫡长子,澹台鸿。
澹台彦是个土皇帝,他的那些坏习惯也像是真正的皇帝,其中就包括了习惯性宠妾灭妻,对自家太子看不上眼。澹台鸿一半跟着父亲学习打仗,一半又在夹缝里图生存,幸好一腔热血还没完全冷却。他知道晓朝正在风雨飘摇之中,要么皇帝立起来,要么改朝换代——只是他很清楚,他爹要是坐了这个江山,只会让国家更差。
北戎虎视眈眈,西凉又厉马秣兵,内有天灾民不聊生,他那边疆土皇帝的爹怎么能治理好这个国家呢?当然,嘉隆帝更不可以,至于现在坐在龙椅上的,匠人罢了,做个工匠挺好,做什么皇帝呢?
他最终选定的明君,是当时还是太子的姜少泽,垂帘太子的名号在边疆也有流传,他的父亲甚至以此来嘲笑过。但澹台鸿看过小太子的政令,言辞不通,却多有可行之处。
新年时他爹喝多了酒在府上歇息,他去宫里私会小太子,和姜少泽抵足而谈一整夜,终于确信姜少泽是他需要的那个明君——或许还不够明,可惜那是他能见到的最“明”的那个了。
君臣相得的故事,在哪个朝代都有流传,不过一般发生在开国,像是国家都快亡了,往往不是臣子造反,就是皇帝猜忌。姜少泽却知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他将重担压在了澹台鸿身上,澹台鸿给他的回报更加深厚。
只可惜,在澹台鸿三十六岁时,死在了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