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章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炮灰白月光她不想狗带[快穿]!
1972年五月上旬,南湾大队正忙于插秧,男女老少在田间肆意挥洒汗水,播种希望。
今年三四月份的雨水异常多,一连下了好几场暴雨把把田给淹了,春耕只能比往年迟了半个多月。
秧苗种下去后还得提心吊胆时刻关注着降雨情况,及时灌溉或排水,到最后一关抢收也容不得松懈,要是碰上大雨稻谷潮了,天立马放晴还能晒干,要不然半年直接白忙活了。
这次插秧比较赶急,几乎没有人偷懒,大队长姜大卫带着一家子人忙活,时不时地盯着其他人的插秧进度,谁要是慢了拖大队后腿他就让食堂里打饭的师傅少打点。
一直忙到中午,村委会通过喇叭播报他们才停下来,欢呼雀跃地去食堂里吃饭。
这年头只有农忙和过年才能勉强吃饱饭,干活越卖力吃得越饱,因此谁也不敢偷懒。
农忙时的饭中午有富强粉做的白面馒头,小孩吃一个,成年人吃两个,搭上稠稠的地瓜粥,顶饱得很,有的贫农家庭的年夜饭不一定有这个好。
一大群人闹哄哄地进了食堂,排队打了饭后用最快的速度吃完,接着就开始闲聊。
“俺听说过两天有知青要来咱们这儿插队,是不是真的?”
“汪书记的儿子提过一嘴,应该是真的。”
“咱们这儿没有别的住处,知青来了住哪呀?”
“还能住哪儿,当然是安排在村民家里,等抢收完了有时间再出人手盖知青点。”
“哎呀!千万别安排在俺家,俺家老二和闺女都还没相看对象呢!”
“也千万别来俺家,有些知青不老实,下乡没多久就受不了了,不想干活尽会耍心眼勾搭村子里老实的汉子闺女,等有机会回了城里就抛弃掉,隔壁大队就有两个汉子的知青媳妇跑了,还有个女的受不了抱着娃娃投河了,救上来时母子俩都没命了,真是作孽呀!”
“可不是,上头安排他们下乡来改造建设农村,知青在城里待惯了,没几个愿意接受来农村插队的,还有的心里压根瞧不起咱们这些乡下人。”
吐槽声不断传来,闹哄哄的。
城里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村人也对城里来的知青没啥好感,总觉得他们花花肠子多,怕勾搭村子里的汉子闺女。
大队长姜大卫的媳妇何玉芬也有些头疼。
昨儿晚上她男人就说老大屋里空置着要安排知青住进来,如果是女知青还成,要是安排的是男知青就不好办了。
自家闺女很快要从城里读完高中回来,有文化、长得漂亮又会做衣服赚钱,追她的小伙子能从村里排到市里头,要是被一些花花肠子多的男知青盯上咋办呐!
本来她还想着闺女年纪还小要多留几年,好好把关挑个顶好的女婿,现在看来得托人尽快给闺女介绍对象,最好是城里家里人口简单、有工作、品行端正的年轻小伙子。
此时,城里的刘记裁缝铺里正在整理订单编号和布料的女孩冷不丁打了个喷嚏。
她揉了揉鼻子,总感觉有人在惦记着自己。
老裁缝刘广宁有些关心地问:“明珠啊,你是不是天气热了晚上踢被子着凉了?”
“没有,”姜明珠摇了摇头,莞尔一笑,“我身体好着呢!可能是有人在念叨我吧!”
“你书念完了,家里人应该巴望着你回去呢!”
“是呢!这会村里头事忙,过几天我二哥要到供销社送菜,顺便帮我搬东西回村。”
“那感情好,你以后不用念书,有更多的时间做衣服,还能教教你娘和二嫂做衣服,省时省力,赚得更多。”
自打有了这个会做衣服、还带了一批顾客的姑娘加入裁缝铺当二把手,本来快要开不下去的裁缝铺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刘广宁乐得快要见牙不见眼缝儿。
虽然这姑娘要价高黑得很,赚的钱比自己这个开铺子的还多得多,还搞什么私人订制,可自家老娘传下来的裁缝铺能经营下去还得靠她,拿大头就拿大头,自己拿小头也不少了。
等她回了村里,不用再上课,接的单子越多,自己每单抽个五毛钱,赚得肯定要比之前翻一番。
“明珠,你要不直接在县城里租房住下,这样接单也方便,干嘛非要回村里,过几年也方便找个好对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