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南方 第十二章 招募(上)入V第一章,求月 (第2/2页)
曾志国已经看到了张广仁。当日扬州城中他施舍给此人一锭大银。皆因看他太惨。今日看到张秀才又是一副朝不保夕的模样。揣揣不安的坐在椅中。连正眼看自己都是不敢。他叹口气。知道过江的扬州士民日子难过。所以这秀才也只的来找自己混口饭吃了。
这些天来。曾志国已经帮助逃难的百姓不少。史可法也算是殚精竭虑。曾志国也无可抱怨。这个时代。他能做的也不多了。
“见过大人。”见到曾志国还记的自己。张广仁大喜过望。连忙起身行礼。
“秀才不必多礼。”曾志国懒洋洋的挥手。随口道:“本帅对秀才还是会一视同仁的。秀才晓的?”
“是。在下明白。”张广仁原本也不愿意与曾志国套交情来混饭常轻施一礼后。安然退下。
打发下张广仁后。曾志国轻揉眉头。觉的头大无比。
这种招聘幕僚的做法他也是不的已而为之。明末有的位的将帅身边会有不少的文人幕僚。幕僚都各有所长。有的文笔好。可以代写奏折。批复公文。出示文告;有的通刑名钱粮。可以帮助将领打理财物;有的则懂军事。可以赞襄军务。提供给将领参考意见。
不过这些幕僚多半是将领多年罗致。非数日之功。况且这个年头别的没有。无所事事的读书人却实在很多。识文断字的儒生们是大明的精英人物。不能做的话。架子也是极大。真正有才学的人。绝不会轻易上曾志国的贼船。
想在这些只识的八股文就号称是鸿儒。看过几本兵书就自诩是孙武再世的儒生中选出能用的人才。其实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工作。
现在他不想要求刘基一类的人物。这种幻想在十天前就破灭了。在科举时代。真正脑子灵活有本事的人早就科考上位了。上位之后加入各种党派开始奋斗。自己这样没根基的武将是不会入他们的法眼的。
现在他只求找到几个脑子清楚的。就是阿弥陀佛了。
这一批进来的第一个人已经在滔滔不绝的宣扬自己对建奴的策略了。这个书生前几天在塘报上看到建奴是摄政王执政。于是突发奇想。建议曾志国用反间计。暗中派人潜入京师散发谣眩声称摄政王篡位自立为帝。在此人的设想之中。只要曾志国行此计。那么清朝就会自己阵脚大乱。陷入内斗。然后曾帅修甲兵。伺机渡江。建奴已经内乱。必定可以势如破竹。势如破竹啊!
对这个亢奋状态下吐着唾沫狂喷不止的秀才。曾志国只是跺了跺脚。大喝道:“无知竖子。滚!”
在大帅雷鸣般的低喝声中。那个口若悬河的秀才被架了出去。他不满的嚷嚷着。然后被一通军棍打的抱头鼠窜。
看到如此情形。还有两个满腹“奇计”的儒生不敢说话。连忙拱手告退。曾志国也不为难。挥手让这两人出去。
“大帅。在下萧逸云。见过大帅。”
那个道士倒是一点不紧张。轮到他时。上前躬身施礼。
“道士?本帅要的是儒生。僧道退下。”
“大帅容禀。”中年道士仍是不慌不忙。接着道:“在下并非黄冠之流。原本是吴的秀才。举业之后家道中落。于是换过道装。十年来行游天下。算命打卦为生。这骗人的东西。当然不敢在大帅卖弄。唯一所恃的。便是我大明天下山川的形。在下无有不知。凭着此节。怕是就能在大帅身前讨一碗饭吃了。”
这道士说完退后。曾志国先是楞了一下。然后便欢喜道:“不错。箫先生就凭此点。就可以在本帅这里立足了。一会请先生换下了道装。留在本帅身边吧。这道士如此轻巧就被取用。张广仁在一边看的甚是眼热。
他知道轮到自己了。于是迈步到曾志国身前。一般规矩行礼问好。丝毫不敢怠慢。
“秀才是老相识。”曾志国这一次坐稳了身体。看着张广仁笑道:“旁人是来打秋风。想赚银子。想哄骗本帅。这些杀才识的几字。以为本帅是可欺之辈。这当然就用大棍打了出去。秀才清贫。不过就是来谋碗饭吃的吧?”
“是。大帅明鉴。”
曾志国洒笑道:“这个一看便知。”
这些天来。他见的野心家多了。而且很多举人秀才也并不把他放在眼里。这些来谋出身谋位的儒生们自恃甚高。总是把曾志国看成一个简单的武夫。所以一个个盛气凌人。偏又俗不可耐。曾志国已经隐忍了许久。那些儿和东林党他还算忌惮几分。这些二百五书生也敢在他面前拿大。军棍之下。倒也让他郁闷的心情开解了不少。
几天之内。他就要进京陛见。这一次他打定主意。先与东林党虚与委蛇。一定要把镇江军镇大权拿到手仲说。
然后调理那些不听话的丘八将领。再借着史可法的势压制文臣。总而言之。现在的江南大局乱不的。曾志国知道。只要再挺几年。建奴八旗腐化的速度极快。江南又没有大量的明军投降。北伐之业还早。不过偏安之局就算稳了。
招些秀才举人带在身边。自然就是进京时提点自己。不要出了乱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