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第133章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133章朝槿露葵
卓思衡曾被人说过一次类似的话, 当时是绮英郡主似是而非的表白,令他手足无措,恨不得当场死掉就不用应对了。
可此时此刻, 他虽然脑海也是逐渐空白,但心中的怡悦如此真实, 以至于他下意识只希望他能楞在原地更久一些。
没有一本书教过卓思衡此时该如何做, 也没有任何圣人教诲提点过这种情形要以何样的智慧去应对。
可能这种书是有的,但卓思衡没有看过。
他好像在开卷考试里忘记带参考书的考生, 情急之下,只能求助于从没认真听得课上那些模糊的似是而非, 他忽然回忆起, 小的时候, 曾经看过父亲轻轻为母亲整理鬓边散乱的发丝……于是他也伸出手去, 轻轻地, 轻轻地凑近姑娘已然烧热的耳际……
替她把本来很整齐的鬓发给塞乱了……
手就这么尴尬得僵持在半空,生搬硬套答案的下场就是这样,可在卓思衡不知所措之际, 另一只手解救他于困境,将他的手牢牢握住。
一朵雪白槿花似是看不下去了, 只熹柔的微风便将它抖落,滑过一人正缓慢消失的距离之间……
……
在回家的路上, 任凭卓慧衡如何话术诡套、撒娇软磨和威逼利诱,卓思衡死都不将到底和云桑薇说了什么聊了什么吐露半个字,卓慧衡无计可施, 觉得此时就算三司会审自己哥哥都问不出任何话来。
可越是不说,她越觉得有古怪,通过观察, 卓慧衡发现哥哥自小芩园回来后更频繁得去侍弄那盆石斛兰,直到有一天,整盆花都忽然消失不见,慧衡忙去询问卓思衡,得到的答复是:我送给桑薇以解她思乡之情。
不久后,慧衡又在家中书房的窗下发现七八盆叫不上名字的花,卓思衡每天自国子监回来就算再晚,也要亲自侍弄绝不假手他人。
卓慧衡明白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信号,两个人的关系在当天定然有了她不知道的发展,以至于称呼和来往都大有变化。
她意识到这件事后第一时间就是去清点家中账簿,看看能拿出多少银子来给哥哥准备娶媳妇的聘礼。
但卓思衡的平心静气却被一封信打断。
信是自瑾州寄回的,卓思衡原本宽绰松闲的心一下子提紧,果然信中是潘广凌的笔迹,他如今做了安化郡通判,按照卓思衡在时的规章办事,无不得心应手,然而这段时间朝廷公文逐渐下达至各郡县,将学政官吏和地方官新添的考核标准公布,潘广凌觉得这是好事,便兴冲冲为了实施,准备让道阶书院一些学生来帮忙教山乡的乡民识字,愿意承担此项事务的学生,可以由郡上资助减免一定学资。
这是好事,无论初衷和手段,都十分有当年卓思衡施政的理念,但潘广凌却发现,山乡的乡民根本不配合,他们并不打算识字,也完全对书本不感兴趣,从不去各乡之间他专门选定的里程合适的官驿去免费跟学,潘广凌想不出办法,只能求助卓思衡。
信的开头和最后都是同样的字句:大哥,急!
卓思衡看完气笑了,觉得他这个行文风格颇有当年自己高中舍友生活费告罄后跟家里发微信要钱的风格。
潘广凌跟着自己也有日子了,他只学到皮毛,却没学到真正变通的核心在于了解。
卓思衡提笔,本来用得是很严厉的语气回信,可想了想,小潘也是人生第一次遇到如此考验并且主动尝试解决方法,已经很是难得,还是以鼓励和提点为主,警示为辅吧……
于是卓思衡回信将自己的意思以对方文化水平可以接受的方式写了下来:
信收到了,姑且先不客套,来看看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事情。首先你在制定政策前没有完整设身处地考虑对方所处的环境和情势,贸然凭借一腔热血做事,虽勇态可嘉,但却失了本心。
要知道如今瑾州即将进入夏耕,正是乡民们最忙的时候,你这个时候组织他们去到一处来听课识字,不是有夺农时伤民根本么?
你和我一同在瑾州时,我们去到各处山乡与郊县,在天地间见到的百姓,农忙时节只能在闲暇时间在田野间歇息,那时我们还为他们修了好多田间纳凉的芦棚,你都忘了么?
所以,教学的地点不该在选定的固定地方,应该就选在田间郊野,也不必固定地点,让自愿的郡内学生们走到哪里时间合适便教到哪里,不要拘泥于场所,要着眼于目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次,你说百姓们对所教的书本不感兴趣。这是当然,你拿学子们开蒙的教材去一板一眼的授课,这些讲述的内容虽然做人的道理相通,可却离百姓的生活有些远了,他们如何爱听?你自己读到不喜欢的书时都会呵欠瞌睡,请将心比心。
我的建议是,将去田间教百姓识字的材料换成宣讲郡上租赋减免政策的一些条理,以及一些抚恤老幼的衙门惠泽,这些内容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自然就会提起兴趣。
还有《大律》和《刑诰》等我【】朝官方法律文典也可以作为教材,但不要死板的照本宣科,而是找些地方上衙门里的案例,结合宣判定罪,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百姓听,他们劳累一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坐下来歇息却要听长篇累牍的大道理,这实在是强人所难之中不免有些负手清谈的高高在上之感了。
雪赫,你在地方做事,务必脚踏实地,决不能只想为解决问题而想办法,这个问题也不是你政绩的问题,而是百姓生活上的问题。
试想他们如果学会了简单的识字,日常生活会带来多少方便和快捷,你的政令下达也会更顺畅,这不单单是应付御史台,这是一地百姓的福祉。
最后,你要谨记,许多事情的解决之道不在事情本身,就在对象本身,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更好面对今后更严酷的考验。
结尾处,卓思衡觉得自己通篇还是太严格了,于是将“最后”的那一段前添了几行字道:
你能想到让道阶书院的学生在空闲的日子去教百姓,这是我都想不到的好主意。要知道很多学生虽是慕名而来,但为求学奔波千里,银钱怎么会没有羞涩?此举既能解决学生的学资困难,又可以让百姓得到来自正规书院人士的教导,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你能有这份见识和心胸,是自己这些年在地方历练的成效,我看到你的信后感觉很是期待你今后的表现,希望再看到你的名字和佳绩是在地方政奏之上。
这样一来就和缓多了。
重读一次重抄一遍时,卓思衡自己也思考起来。他眼下在吏学也面临一个问题。人力和场地都解决了,教材要怎么办?
作为开先河者,他并没有什么能够参考的先例,为今之计他也打算先找真正的一线人员商量一下。
头一个便是卢甘。
信寄出去第一日,卓思衡便去到工部,亲自去拜访卢甘。
如今的卓思衡是朝堂上的风云人物,好些工部官员都跑出来想看看卓思衡到底是什么样的风采能一个人独对吏部且大获全胜。卢甘以侍郎之身命他们快些回去工作,才救了卓思衡于众人围观的水火。
他将卓思衡带至自己寻常处理公务的内堂,此处不似一般衙门长官的书房和堂室一般齐整和条理,虽是宽敞,可屋内四边都是长桌子,上面摆满散落的纸张和各种木方与做到一半的木作小物,还有许多衡器尺牍横陈其上,半点章法没有。
卢甘见过卓思衡井井有条的内堂,同样是文书堆积如山,他那处却仍旧是齐整而规矩,自己这里嘛……他略有些不大好意思,搬来个木条板的马扎递给卓思衡道:“我这里简陋又杂乱,卓大人不要介意。”
“挺好的。”卓思衡还没被人请座请坐在马扎上,倒也新鲜,他正想应邀坐下,却看到西侧条桌当中放着个极眼熟的建筑烫样,凑进去看才发现,这不正是他们国子监在建的吏学工坊么?
“这是卢大人亲手做得?”卓思衡被烫样房屋的精湛程度惊住了。
卢甘有点不大好意思彰显自己的手艺,只点点头算作回答。
“这也太厉害了!”
“不过是奇技淫巧罢了……”
“谁说的?能做出实事来的道具那就不是奇技淫巧。”卓思衡替他宽慰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