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这才是真的宣战!(4K) (第2/2页)
骆董事长不知自家儿子的思维暂时发散到天边去了,他抬起头,透过落地窗眺望着远方,感叹道,
“这只是因为敦煌的互联网营销还处于积累经验的阶段,不够成熟,但相比我们在这个新渠道上的一片空白,已经是成气候了。”
——因为进军互联网的计划居然因为微博科技的融资而暂时搁浅,差点被气笑的骆董事长对于互联网渠道反而更加关注了。
而越关注,越能感受敦煌在互联网渠道上先行的优势。
《疯狂的石头》虽然没有在互联网上形成现象级的宣传效应,但利用配角周启明在网上的高人气度带动,这部电影的网络口碑算是爆了。
相比之下,唐宇传媒也成立了网络营销部门,试探性地为自家同期上映的片子做互联网宣传,结果……
无声无息,连骂声都没有泛起。
深谙媒体宣传的骆董事长:“……”
最好的当然是铺天盖地的好评,其次是有巨大的争议也不错,再不然就是满满的骂声也还行,最怕的就是连骂都没人骂,无人关注。
当然,明珠影业的片子在网上的待遇也差不多。
所以,别看在传统媒体渠道上两部大片对于《石头》是一边倒的碾压,在互联网渠道上,完全是反过来的。
而且,敦煌显然对此并不算满意。
“敦煌也开始谋划大片了,王维的新片就是大投资科幻片。”骆董事长转过头,看了一眼骆建洲。
圈内真没多少秘密可言,王维的新片刚开始筹备,唐宇传媒就了解了大概信息。
骆建洲顿时严肃起来,“原来如此,这才是真的宣战啊!”
骆董事长很欣慰儿子的敏感度,同时心情又有些复杂——
一方面是因为骆建洲说的很对,进军大片,充分证明了敦煌的野心。
因为大片策略是所有电影巨头共谋的大局,一部大片的成功就能保证一个制片厂的全年营收!
五大可以在竞争规则范围内全方位压制敦煌的中小成本制作,但如果要全方位压制对方的大片,那基本属于幻想。
只说一点,院线方对于大片的态度,和对于小成本制作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原因很简单,相比于在家看录像带、dvd毫无影响的中小成本制作,院线方更欢迎只有在大银幕上才有非一般体验的特效大片。
而另一方面,这又何尝不是五大有意推动的结果呢?
——没办法,用大片对上敦煌的小成本,在外人看来敦煌够惨的,殊不知五大自己也不是不郁闷的。
就拿《石头》来说好了,尽管连续两周多的压制,让其至少损失了一个亿,但敦煌还是赚了呀,甚至还赚了不少!
退一万步来说,哪怕《石头》血本无归,敦煌才失了多少血啊,一部《唐伯虎》,能把十部《石头》的投入赚回来。
坦白说,如果不是五大联合打压,分散了压力,还真没人想对上这般难缠的对手——他败了,只是少赚点;你的大片败了,能让你亏到吐血!
但如果敦煌也搞大片……
“王维新片的投资有多少?”骆建洲当即问道。
“制作成本据说不会低于1亿2000万,如果算上宣发费用,怕是两个亿都不止。”
“两个亿啊,哪怕对于我们唐宇来说,一旦有失,也是灾难性的吧?”
“没错。”
“如果这个项目失败,敦煌的资金链就算不断裂,也是一记重创了。”
“前提是真的失败。”
“既然如此,就让我来碰碰他吧,早就期待他的大片了!”骆建洲颇有点热血沸腾道。
“好!”
骆董事长眼也不眨地答应了。
倒不是他对于自家儿子信心爆棚,或者完全看扁了王维的首部大片。
而是在他看来,敦煌这样的制片厂,制作大片的风险只会比五大更大!
因为对于五大这样集合了艺术、商业的全国精英的巨头来说,即便有地球上最强的大脑,他们也相信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何确保万无一失,或者说尽量避免这一“失”产生灾难性后果,是有一整套风险控制手段的。
譬如从项目源起、开发的阶段就开始进行的用户调研,通过不同的方式,或者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来进行一个观众反应的测试,然后获取观众的意见,以把创意当中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对于五大任一部正常制作的电影,一般会有10%的预算是要花在调研上的。
除了五大,华娱圈没有任何一家制片厂还有如此完备的风控评估体系。
毕竟,这不仅依赖于历史数据的积累,还依赖于具备相关素质的人才积累。
譬如敦煌——
反正据骆董事长的了解,从确定大片策略,到敲定具体项目,中间绝逼没有一个月时间。
这么短的时间,能做什么调研呢?无非是王维的一拍脑袋而已。
对于骆粤辉这样每年每月都要一掷千金、与市场对赌的业内大老来说,总得知道点什么才能保障。
靠直觉?
拍小成本时可以这样搞,毕竟亏也不亏不到哪里去;拍大制作如果还是这样搞,除非对方真的能开挂。
“现阶段的竞争,只是预热而已,大战才刚开始。”
基于这个认识,骆家父子很快就把“联合打压”被公开一事抛诸脑后。
问题是,真的如他们所想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