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烂牌王炸 > 第二十七章 柳暗花明(二)

第二十七章 柳暗花明(二) (第2/2页)

当戴昆的目光与刘建国交汇在一起时候,他有点尴尬的笑了一下。他知道刘社在警示自己不要太着急,也在敲山震虎给在座所有人听。

李书记接过话说道:刘社说得对,未来都是在座每一位年轻人的,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就是新时代下,我们媒体怎么与互联网新媒体相融合。这个话题,我们这帮老家伙没有发言权,想听听在座的年轻人们的想法。

说罢,李书记转向大自己三岁的刘社笑着说:你说呢?刘社。

刘社点点头,端起面前的老式茶缸喝了口茶说道:一切都要以实际出发,我们省报是喉舌,一定要担负起社会责任的,不能盲目创新。

刘建国的这句话为接下来的“畅所欲言”定下了总基调,在座的都心知肚明:刘社只想安稳度过这一年,官升一级顺利退休,回家抱孙子,这节骨眼上可不想出任何幺蛾子。

“那我先谈谈我的看法,我们作为机关报纸,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内容,服务好机关和人民。而我们的精力是很有限的,不可能为了赶时髦,一味地发展新媒体而忘了我们的本质工作。”晚报主编说道,她不主张发展新媒体。

晚报主编发言完毕,刘社满意地点点头。大家心领神会地谈着“自己”的看法——此时发展新媒体时机不成熟。

而作为网站主编刘曼却一直低着头看着手里的笔记本,对于新媒体要不要搞,她应该最有发言权。而面对这一片倒的局势,此时闭嘴还是比较明智的。

坐在刘曼后面黎宇却有点坐不住了,用脚踢了踢刘曼的椅子。省报里大家都知道这一对夫妻档,他们几年前从0建起了省报新闻网,刘曼负责内容,黎宇负责技术。

昨天晚上,黎宇跟刘曼说,一定要在会上提议建立新媒体部门,这是大势所趋。刘曼知道自己丈夫不是混日子的人,即使在省报这种体制下,他也想干出点事来。

但面对今天会议的气氛,自己也不好成为搅局的人啊。

坐在刘曼对面的副社长戴昆注意到了黎宇着急的表情,然后开口直接说: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坐在后面的同志们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嘛!

他把目光对准了黎宇,两人对视了一眼,黎宇用手指了指自己,戴昆轻轻地点点头。

黎宇举起手,戴昆说:那黎宇说说。

黎宇起身向刘社、李书记礼貌地点头一下,然后有冲着戴昆说:我觉得媒体没有新旧之分,媒体最重要指责当然是传达信息,但是更重要的是到达率。如今互联网之所以出现谣言满天飞的情况,很大原因是在于我们省级媒体缺少在互联网上的这块“阵地”,网民不能从正规渠道获取正确的信息。

黎宇停顿了一下,只见刘社左手拿着茶杯,右手拿杯盖习惯性地拨了拨。似乎并不在意他说什么。

“纸媒现在发行量大不如前,这是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根据CNNIC(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2012国内网民数超过10亿,用4亿人是用手机获取信息。在南方的省报传媒新闻门户+本地论坛+新媒体形成了新的互联网传播矩阵。比如杭州19楼,一个当地的论坛社区去年的广告营收达到5000万。”

戴昆听着黎宇举出的这些数据,暗自想着:自己没看错人,看来是有备而来。

提到广告营收时候,刘社用眼神瞟了一眼广告部主任王向阳,两人目光相接时候,他把头深深地埋下去。

黎宇最后说,“我建议单独建立一个新媒体部门,整个报社现有网络资源,尽快建立一个本地化论坛社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抛弃!”

当听到“被时代所抛弃”的几个字时候,-刘社感觉喉咙一紧,他又拿起茶杯抿了一口,缓缓地开口说道:黎宇同志讲的很不错啊,你们可以回头看看他们说的那两个网站,看看有没有可以学习的地方。

众人皆点头,认真地在本子上记录着。

按照级别,黎宇与刘社至少差了3个等级,刘社不太可能记住这位技术主管的名字。原因在于,刘建国与刘曼的父亲是30年的战友,年轻时候一起下过乡,两个年轻人在牛棚里经常彻夜长谈,谈文学,理想,也谈国家未来和个人前途命运。可惜在刘曼高考那年,父亲因病不幸去世了。刘社一辈子无儿无女,就一直把刘曼当做自己女儿看待,视如己出。受父亲的影响,刘曼考上了传媒大学,毕业后“顺利”的进入省报工作。那一年,刘社正好被升为一把手。刘曼是个机灵的小姑娘,思维敏捷,一路顺风顺水地做到了网站部主编的位置。因为两人都姓刘的关系,报社内部都在传刘曼是刘社的女儿。直到刘曼与黎宇结婚的消息不胫而走,才让消息不攻自破,因为社长的千金小姐不可能嫁给一穷二白的程序员。当然说黎宇一清二白也不准确,他应该属于官三代,他爷爷和爸爸都是村支书,只是他们的村子是穷了点,他觉得自己走出去才能有改变村子的希望,所以他并没有选择“子承父业”。

逢年过节,刘曼和黎宇都会带着东西看望刘社,在家里他们的身份就变成了刘伯父、小曼,小宇。所以照比社里其他人来说,刘社与他们两人的关系更近一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