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我与秦汉第一谋士聊历史 > 五代十国之,冯道

五代十国之,冯道 (第2/2页)

我问,后晋之后是什么?

他说,石敬瑭的副将刘知远建立了后汉,这哥们也命短,登基一年就驾鹤西去了,儿子刘承祐继位。刘承祐没有他爹的治理水平,看谁都不忠,逼的手下郭威造反,郭威建立了后周。郭威曾是李存勖亲军,和赵匡胤是出生入死的好朋友。看到赵匡胤你也就知道,五代十国要结束了。

我问,后周又怎么到赵匡胤手里的?

他说,郭威为什么造反?是刘承祐猜忌他,进而灭了他的族,儿孙们全杀了。郭威年纪大了以后,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养子柴荣,柴荣是郭威舅子家的儿子。柴荣一表人才,有大智慧大作为,他南征北战,有人写他“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很厉害吧?开挂一般的人生。很可惜,只当了6年皇帝就死了,临死托孤给了赵匡胤。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巧合的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取代的是后周,杨坚建立隋朝取代的是北周,后周处在五代十国的结尾,北周处在南北朝的结尾,赵匡胤和杨坚都是代周自立,也都是结束了长期纷争的局面,走向大一统。

我问,当年东晋的根据地,在五代十国时期叫什么?

他说,南唐。乱世暴露出很多人都野心太大也过于自信,总想抢占整个中原,其实应该参考三国时期的鼎立状态,野心小一点,要么抢南京,要么抢四川,南京有长江天然屏障,四川有秦岭这道铁墙,未必能坐拥天下,至少可以短期割据为王。南唐是十国里面积最大的,享国38年,最后一任皇帝叫李煜。他有句诗你肯定知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也正是因为写了这首诗被宋太宗赵光义赐毒酒而死。李煜一生都很浪漫,生日是七夕,死的那天也是七夕。赐给李煜的毒酒叫“牵机”,李煜死的时候全身抽搐,正如毒酒的名字一样。

我问,冯道有没有名气比较大的诗?

他说,有,很多,如: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这首诗的名字叫《天道》。

我问,怎么理解这个天道?

他说,简单一点就是两句话:第一句,人在做,天在看;第二句,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好的要还,坏的也要还。

我问,冯道生逢乱世,为什么能成为十朝元老,而且能寿终正寝呢?

他说,因为他足够无私、无为。你这么想,这么独特的一个人,历史课本都没舍得多描述他一个字,说明什么?与他有关的政绩太少太少,唯一有记载的就是推动了印刷术,他曾主持国子监对《九经》进行刻版印刷,是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

我问,《九经》是讲什么的?

他说,《九经》是9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即《易》《毛诗》《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

我问,是不是欧阳修、司马光读了《九经》以后才变的那么道德了?

他说,有这个可能。

我问,冯道身为宰相,咋可能无为呢?

他说,这些皇帝多是军阀系列,一言堂,对冯道的定位更多是顾问,不可能真把实权交给他。关于安全驾驶的心得体会,他自己归纳为一句诗: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可立身。意思是只要一心想着为老百姓好,为国家好,没有私心,那么即便周围全是虎狼之辈也无妨。

我问,一心为公,就能冲撞虎狼之辈?

他说,当然不是。从最初因为劝谏刘守光不要登基而获牢狱之灾,他就想明白了,伴君如伴虎,要想在老虎身边活下来,必须打造一个笼子,把自己装进去。也就是要不断总结“禁区”,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他当宰相越久,越是八面玲珑,时刻让自己处于安全状态。安全是第一优先级,为国为民?那都是第二优先级了,至于说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诫?他才不傻呢!从他的一首诗《舌》就能读出一二: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我说,这些君主也挺开明的,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为什么依然会重用他?

他说,这些皇帝来来回回就是李克用手下那帮人,武官可能你死我活有变动,文官变化不大,不光冯道一直常青,是大部分中层以上文官都常青。

我问,五代十国时,当朝人是如何评价冯道的?

他说,当世之时官声极好,追封瀛王,谥号文懿。死后开始毁誉参半,到宋朝就一边倒了,骂声一片,宋朝对儒学的忠更多的理解为忠贞、忠君。

我问,今人的评价呢?

他说,今人更多的是赞赏吧,尤其是南怀瑾,他这么评价冯道:我读了历史以后,由人生的经验,再加以体会,我觉得这个人太奇怪。如果说太平时代,这个人能够在政治风浪中屹立不摇,倒还不足为奇。但是,在那么一个大变乱的八十余年中,他能始终不倒,这确实不是个简单的人物。第一点,可以想见此人,至少做到不贪污,使人家无法攻击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为方面,也一定是炉火纯青,以致无懈可击。

我问,有没有关于冯道的成语?

他说,朝梁暮晋,顾名思义,朝三暮四。

我问,赵匡胤用了什么策略止住了乱世?

他说,赵匡胤旁观了前几代皇帝跑马灯式的更迭,所以他在夺取江山后,定了一个大基调:崇文抑武。对武将杯酒释兵权,与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以文治武,武将频繁调动,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目的是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保证自己的皇权绝对安全。后来很多人批评宋朝灭亡是因为不修武备,实际上,赵匡胤的策略保了宋朝稳定三百多年。大唐才多少年?还有一点,就是赵匡胤命很好,后周是很有爆发力的,差点就完成统一大业,被赵匡胤摘了桃,类似南北朝时期的北周,眼看就要统一天下,却为隋朝做了嫁衣裳。

我问,重文轻武,宋人的价值观会不会因此发生变化?

他说,当然会,宋人最高的理想不是收复“幽云十六州”,而是“考状元”!

我说,赵匡胤跟郭威是老铁,跟柴荣也是老铁,柴荣临死还托孤给他,他怎么好意思夺取政权呢?

他说,他也难为情,所以需要演戏。契丹来犯,宰相派遣赵匡胤北上抵御,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开封东北20公里处的陈桥驿。晚上,有人开始散布一种言论: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在新皇帝的目下见证我们的威力。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次日一大早,亲信见时机成熟,把准备好的龙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士兵们纷纷跪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赵匡胤假装刚醒酒,一边擦冷汗一边摆手,使不得,使不得,不过呢,你们若是真有这个心,那我就提几点要求,否则我不当:第一、咱回到开封,对太后、皇帝不得冒犯,对文武百官不得冒犯;第二、朝市府库不得侵掠,咱是百姓的军队,不是土匪。

诸将士都应声“诺”!响彻云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