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尚书 (第2/2页)
张镇林听到这里,似乎也对这整件事有个初步的了解。他因为致仕多年,对于朝廷之事也不再挂心了,只是近期不断有颜重惯的学生、好友等人来他跟前诉苦求他出面。听了那些人的说辞后,让这位原本脾气尚佳的老人勃然大怒,马上就“杀”到吏部想要“教训”这个“罪魁祸首”卫恒了。
当年与颜重贯、曹惠元、温道庭等人是同时期的官员,都是在翰林院进修随后进的六
(本章未完,请翻页)
部,几人也因此成了莫逆之交。先帝驾崩后,四人做为顾命大臣辅佐当今圣上,即便在后来的组建内阁中,四人也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卫恒的说辞,他信的也不多。仅仅是对于好友多年的交情和知根知底下,他可不相信颜重惯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来。
“老大人,下官言尽余此,其中寓味,请老大人自行琢磨吧。”卫恒说罢,又重新坐回了位置上。
张镇林见罢,知道在继续待在这里也是无济于事,只得冷哼一声,道:“那卫大人就好自为之吧。”
说罢便抚袖而去了。
卫恒看着张镇林离去的背景,心中毫无波澜,而是继续处理手头的事物了。
此事他张镇林想替老友出头,想弄清事情真相,自然不会在吏部碰了钉子后便早早收场了。他实在不敢相信,自己只不过离开庙堂五年时间不到,颜重惯就敢干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出来。
这卫恒虽然以前是自己的下属,但两人却属于不同的阵营。冀国的官场原本被士族门阀们所垄断,不仅如此,他们还不断打压读书人,寒门士子极难出头。导致寒门出身的官员与士族出身的官员极不对付,这才分成了两个阵容。而老尚书令张镇林正是出生晋州张家的士族门阀,而卫恒当官前毫无背景,能有如此地步,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踩出来的。
然后自祥和八年天下一统后,圣上敞开国门,接纳了西蜀和南楚的遗民百姓。为了让他们和冀国百姓彻底能融汇惯通,在官场仕途也给他们开了扇窗——那便是科举制度的振兴。
圣上大兴科举制度,一方面确实是想吸纳蜀、楚两地的人才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也是想改变如今士族门阀垄断朝廷官员的现状。这种制度严重打压了士族们的利益,士族门对于那些寒门士子越发的看不对眼,这种情况导致愈演愈烈,党派之争也更变得显而易见了。
张镇林走出了吏部大门后,站在皇城大道的十字路口上踟蹰不前,似乎是在思考什么,半响没有挪动过一步。而此时皇城报时的大钟突然敲响,这一阵阵的钟声也将老尚书的思绪给拉了回来,他转过身去,缓缓朝路的一侧走去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