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新政(3) (第2/2页)
赵敏自幼生于豪门氏族,加上父母自小娇惯,便养出了一个娇蛮任性的性格。后来宋旭受封永王,建牙开府,皇帝为他选妃选中了赵敏,两人成亲已有两年的时间,可婚后膝下一直无子。
这赵敏平日里虽刁蛮,但也深知诞不下儿子的后果,故宋旭只要一回府,她便经常黏着他。今晚宋旭还未回府之时,她便已精心的梳妆打扮等待,怎奈人才一回府,丫鬟就来说王爷与王府长史司马睿在厅内谈话。
于是,赵敏便有了刚才那一句抱怨。
回到房间,宋旭没有跟她解释今晚与司马睿密谈了什么事,而是在侍女的服侍下洗漱完后直接休息了。
两人在床上休息时,面对赵敏的一再热情,宋旭因心里记挂着明天的朝会,故表现的很是冷淡,没有过多迎合,一番无趣后,赵敏也所幸翻身带着一肚子的怨气睡觉去了。
第二日,天朗气清,是个天气极好的日子。官员们迎着朝阳早起上朝,或是乘车,或是步行,或是骑马,但无论是何种方式,今日的他们上朝都要往日积极许多。
这不,离朝会开始还有一段时间,宫门处便早已人满为患了。终于,到了开始的时间,可他们等来的不是平日里熟悉的上朝声,内务总管太监打开宫门出来,对着门外翘首以盼的官员们说皇帝陛下今日身体抱恙,不上早朝了。
奇怪的是,官员们并没有表现出多少遗憾的声音,人群中反而是响起几声不合时宜的庆幸声,得知结果的他们纷纷离去,只留下了太子和两位皇子还在门外等待。
他们要去尽一个儿子该尽的义务,以及,一个合格的上司该有的动作。
几人在太监的引领下来到了后宫皇帝的寝殿,进入房间后发现皇帝并不像一个病人该有的样子。他坐在龙椅上,正在聚精会神的看着什么东西。
良久,才放下东西望向下方等待的几个儿子。
“这是高远昨晚连夜上的折子,你们几个也来听听。”皇帝说完便将手里的奏折递给了一旁的太监,太监接过后高声读了出来。
“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如木之有根,灯之有膏,鱼之有水,农夫之有田,商贾之有财。失之则亡,此理之必然也。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众而不安,刚果自用而不危者。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悦矣。
祖宗以来,治财用者不过三司。今陛下不以财用付三司,无故又创制置三司
(本章未完,请翻页)
条例一司,使六七少年,日夜讲求于内,使者四十余辈,分行营干于外。夫制置三司条例司,求利之名也;六七少年与使者四十余辈,求利之器也。造端宏大,民实惊疑;创法新奇,吏皆惶惑。以万乘之主而言利,以天子之宰而治财,论说百端,喧传万口,然而莫之顾者,徒曰:“我无其事,何恤于人言。”操网罟而入江湖,语人曰“我非渔也”,不如捐网罟而人自信。驱鹰犬而赴林薮,语人曰“我非猎也”,不如放鹰犬而兽自驯。故臣以为欲消谗慝而召和气,则莫若罢条例司。
自古役人,必用乡户。今者徒闻江、浙之间,数郡顾役,而欲措之天下。单丁、女户,盖天民之穷者也,而陛下首欲役之,富有四海,忍不加恤!自杨炎为两税,租调与庸既兼之矣,奈何复欲取庸?万一后世不幸有聚敛之臣,庸钱不除,差役仍旧,推所从来,则必有任其咎者矣。青苗放钱,自昔有禁。今陛下始立成法,每岁常行。虽云不许抑配,而数世之后,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与?计愿请之户,必皆孤贫不济之人,鞭挞已急,则继之逃亡,不还,则均及邻保,势有必至,异日天下恨之,国史记之,曰“青苗钱自陛下始”,岂不惜哉!且常平之法,可谓至矣。今欲变为青苗,坏彼成此,所丧逾多,亏官害民,虽悔何及!
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富与贫。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故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爱惜风俗,如护元气。圣人非不知深刻之法可以齐众,勇悍之夫可以集事,忠厚近于迂阔,老成初若迟钝。然终不肯以彼易此者,知其所得小,而所丧大也。仁祖持法至宽,用人有叙,专务掩覆过失,未尝轻改旧章。考其成功,则曰未至。以言乎用兵,则十出而九败;以言乎府库,则仅足而无余。徒以德泽在人,风俗知义,故升遐之日,天下归仁焉。议者见其末年吏多因循,事不振举,乃欲矫之以苛察,齐之以智能,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未享其利,浇风已成。多开骤进之门,使有意外之得,公卿侍从跬步可图,俾常调之人举生非望,欲望风俗之厚,岂可得哉?近岁朴拙之人愈少,巧进之士益多。惟陛下哀之救之,以简易为法,以清净为心,而民德归厚。臣之所愿陛下厚风俗者,此也。
祖宗委任台谏,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也。今法令严密,朝廷清明,所谓奸臣,万无此理。然养猫以去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畜狗以防盗,不可以无盗而畜不吠之狗。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设此官之意,下为子孙万世之防?臣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公议所与,台谏亦与之;公议所击,台谏亦击之。今者物论沸腾,怨讟交至,公议所在,亦知之矣。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臣之所愿陛下存纪纲者,此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