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陈氏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汉中祖!
按照刘祈于数月来,对寿光之地县志翻阅。
每逢大旱之后,寿光之所必有大涝。
而如寿光城等乡民聚集之所,多有大小河流围绕。即便前番多因干旱而干涸,但在雨水后,必然会上涨,进而对民生产生影响。
这些年来,不仅仅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荒废,如河堤等也是残破荒芜。
借助冬耕后的农闲,刘祈使业寿等县吏各做安排,招募乡人,提供粥食,目的正是借此完善其中设施。
小到寿光,大到大汉,农业一直都立国之基。
失去了这个保障,地方会生乱,国家会动荡。
“县君放心,此中事,我会亲自督导,必保障好民生诸事!”
业寿频频颔首,从昌虑到寿光,恩主刘祈,无好大喜功,也不局限于一时得失,甚至所为政务,时短难见长效,多会让利与下一任地方官吏,他也毫不在意。
这种处事态度,时刻将百姓放于首位,只要同之一道为官者,无不深深折服,像而今的寿光县衙中,莫不发自心底臣服!
业寿忽得想起一事,他从袖筒中取出一卷简牍,双手递到刘祈手中:“寿差点忘了,此为近月来,盐业其中获利!”
在同青州别驾通气后,州郡府衙,亦然默认寿光盐司在上缴以前一般产量外,额外劳作所获之利,可用作乡卒之军需所用。
州中能如此,也多亏太史慈加入,一道同孙观治军后,所领部卒于乐安郡,还有临近北海国的数月内数次成功剿匪,极大保障了地区安宁,让州郡看到了成果。
而刘祈在原有盐田基础上,也使匠工大量开发盐田,又有商贸延续到青州的糜氏私底下辅助销盐,其中利润,已够养活寿光之地部从。
刘祈在翻阅上所记之具体账目后,不得不感叹食盐之利益,难怪于昌虑时,各方大户联合地方官吏,也要于私下冒着风险行走私。
想于武帝时,为桑弘羊主“笼盐铁”,而于昭帝盐铁会议,以桓宽《盐铁论》所述,强调不与民争利。
时下以官营和私营结合,虽大不如武帝后那般强制,可以盐井和盐田之有限,又大受控制,能挣脱出来,行走私本就是暴利。
像整个青州,如乐安郡、北海国、东来郡本为大汉重要产盐之所。寿光盐业一旦开发出来,利益亦是惊人。
等业寿告退,刘祈又拿起方真昨日从昌虑送来之书信,上有详细介绍他于昌虑所实行产业,为民所得之利益。而在下方,则是他以乡人组成之商队,同糜氏合作,于江淮,乃至关中等地,商贸交易所产生之利润。如后者,抛开商肆开发,人工等多方面花费,赚取并不多,只有百万钱。
但这百万钱,乃是个,刘祈相信等手中控制之商肆,能连接他所处之青州,并往西域、辽东、海外交易后,所得之利润,必然是个巨大数字。
当然,于地方混乱后,刘祈不单单由此获得收入,以来募兵训练,另有船只督造诸事。两月前,战事结束不久,王志所领斥候,于益国城东所发现之近千万钱掩埋之财物,贡献了巨大作用。
按照刘祈推测,这批于野外掩埋,原有专人看守后被杀之财物,大概率是原主事北海国战事的鲍鸿所有。而今顺利得取,正好被他用之于地方。
十二月十五。
青州大地飘起了小雪,在朝中关于青州平叛的赏赐文书,从雒阳而往乐安来时,一行数人,于琅琊而上,走北海国,同样来到了乐安郡寿光境内。
这行人,除过数个士人青年外,余者多为扈从之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