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送众包加乐跑,饿的饿着饱的饱(上) (第1/1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美团骑手流水账!
自入职以来,路上碰到同行总会打个招呼,闲聊几句。说说天气,讲讲冷暖,聊的最多的,还是每天的单量、单价和每月综合收入。当然不止和性质想近的人**流,也经常和快递员、送水员在等红绿灯的时候或者电梯里,聊那么个把分钟。粗略统计了一下,大多数的收入都维持在四千到六千之间,当然有月入上万的,也有食不果腹的。
比较有趣的是,不管是美团,还是,饿了么,或者其他任何配送的团体,基本上都有市场,而且不见得比美团差。甚至好多骑手都离开了美团,选择了其他配送平台,当然也有从其他平台跳会美团的。正应了一句话:这山看见那山高,跑到那山没柴烧。
一次在电梯里,我被一个饿了么配送人员无情地嘲讽了。我俩在电梯里对比了手里的单量之后,他那高高在上的样子让我浑身不舒服却无可奈何。的确,不得不承认,从单个骑手角度出发,平均到每人身上的单量兴许饿了么要比美团高,但是奈何美团骑手数量基数庞大。
美团所占市场占比那肯定是非常大的,所需骑手肯定也数量最多。为什么骑手和市场的供需关系已经几乎饱和,但美团还是不断地招聘骑手?答案很简单,提供竞争关系,压缩成本。因为骑手配送的单量结算是呈阶梯式增长的,所以需要更多的骑手拉低阶梯高度。
目前站点的工资算法不复杂,基本上纯粹按照每月总单量计算,五百单以内,每单五元。五百到八百是一个新的阶梯,每单单价会上涨一些。同理,八百到一千之间,以前到一千二之间,和一千二以上,单价的额外奖励会越来越多。
用数据去分析会更加一目了然。我们站点每日单量按照四千单算,假设每单总获利为十元,那么每日市场总利润为四万。为了方便起见,骑手工资就以五百单以内五块,五百单以上六块来计算。如果一个骑手全部完成配送(当然不可能,但是为了方便数据分析,做出完美假设),那么骑手工资需要支出500×5+3500×6=23500,剩余利润为16500;如果骑手为两人的话并且能完全平摊单量,那么骑手工资支出为500×2×5+3000×6=23000,剩余利润为17000;而利润最大极限为每个骑手尽量不要达到开始阶梯奖励的目标,如果能绝对均摊的话,则需要八名骑手,此时骑手工资的支出为500×8×5=20000,剩余利润为20000。骑手越多,只会让骑手内部形成竞争状态,进行优胜劣汰,并不会影响拉低人均总单量的目的。
除了支出成本的精打细算,还要考虑市场需求。人太多,竞争激烈,自然而然必定会淘汰一些人,人均收入维持一个动态平衡。可是人均收入平衡,却不能满足部分市场需求。于是乎,为了能满足市场需求,配送出现了两种模式:专送和众包。这种配送策略追根究底到底是哪家平台研究出来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基本上目前成熟的配送平台都采用这样的策略。当然还有更多细分化的模式,但只是极少数,可不作为参考。
对于专送,我现在了解得可以算**不离十。专送,可理解为近距离、高效率、有组织、有纪律、班次制的全职配送;众包,则是中距离、无组织、无纪律、通过APP和美团直接利益挂钩的兼职配送。
刚开始听说(我也是听别人说,因为说的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才拿来运用)美团众包的存在只是为了给专送擦屁股,
因为专送单的配送距离基本都在三公里左右,而且派单区域像动物世界里的领地一样,有明确的界限。而那些超出三公里的单子,肯定是跑众包的骑手去配送了。
后来才晓得,这个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相差的还真不是一点半点。原来,专送的商家和众包的商家各论各的,只是有些特殊情况,可能会互通有无。因为我们经常配送完一单之后发现APP里的单量并没有显示增加一单,这就是所谓的“海葵”单。“海葵”单,就是在同一平台内,不同派系之间没法处理的单子,进行流动,请求同行援助。
后来通过朋友接触到美团乐跑,才知道“卷”的可怕性。专送卷,卷出了众包,众包也“卷”,于是乐跑上线了。
众包,如果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乐跑,则是和专送差不多的性质,唯一的区别就好似蚊香的形状,从内到外,数圈划道。然后偶尔互相替对方应付一下紧急单子,来应对市场需求。
分割线——————
美团一个成长了好多年的企业,岂能被我这个呆子两眼看穿?对于美团和其他平台的配送之前虽然了解不少,但基本都是皮毛,今天谈到美团专送和众包还有乐跑等话题,专门去科普了一下,发现好多事情都不是我想的那样子。等明天抽空问问更专业的人,了解更多的问题和情况,再回来分享。
每日流水账环节:
2022.07.13
-16(天气不太好,擀面皮店依然关门,索性吃了一碗臊子面,外加两个鸡蛋)